“未来将针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建立新的标准。”这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常州举行的“2014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测评研讨会”接受几家媒体的联合专访期间所表述的。专访期间,针对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的单体的安全性与电池比能量的对比权衡,以及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研究进展等情况,吴志新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我国电池测试从单体到电池系统一个都不能少
据了解,关于电池的安全测试,美国的测试倾向于对电池包和整个系统的安全测试,对电池单体测试条件并不严苛,而我国目前对电池单体测试有着较为全面的测试标准,这种测试方式在保障了安全性的同时,使得电池单体的比能量不敢设定太高,否则很难通过单体的安全检测,那么在安全和比能量之间,我国的测试标准制定方是如何权衡的?吴志新副认为:“电动汽车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如果安全性都不能保证,即使续航里程再长,用户也不会买账。所以我国还是非常重视电动汽车安全方面的标准和评价。”吴志新提到,国外在进行对电池进行安全测试的时候,就视为电池是整个车里的一部分,不会单独考虑到电池单体本身,而我国对电池单体的测试一直都不敢放松。吴志新表示:“电池跟油箱还不一样,油箱只有装到车上才能加油才会有能量,而电池从整个制备生产过程中,以及组成了单体或者电池组之后在运输过程中,电池不能是空的,一定会有一些电量在里面,所以完全把单体的安全性不去进行严格的考核是不行的。电池可能在车上面做的很坚固,可能觉得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整个电池的生命周期内,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整个电池在车上来说,最基本的安全单元还是电池单体,如果单体本身安全性达不到,那么组成系统来说保证安全性也是非常困难的,电池单体的安全性和比能量这两者并没有矛盾,只是有的厂家会对安全的要求过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电池比能量高的企业则会采取一些措施,因而会对比能量有一些影响,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不是很明显。
同时,吴志新主任还强调,对于我国电动汽车二次利用回收时,也将会考虑到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他提到:“包括未来废旧电池的拆解、回收,都会涉及到单体的问题。所以我国从电动汽车电池标准考虑方面来说可能比国外考虑的更为全面。”
低速电动车只有三四家通过测试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低速电动车的争论声越来越大,吴志新表示,“前段时间应国家部委要求中汽中心对我国低速电动汽车进行测试,其中包括对电动汽车的基本性能,如: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度、续航里程,以及和安全相关的如:涉水、碰撞(正碰、侧碰)等进行了测试。”吴志新强调,现在测试低速电动汽车都是依据《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GB/T 28382-2012)来进行的,目前还暂时没有制定一个低速电动汽车的标准。
吴志新主任表示,给低速电动汽车做的测试都是最基本的测试。因为速度如何,终归是要在一个正常的交通流里来行驶,一定要保证乘员的安全,如果开的慢的话,你撞了前方车辆,对你自身安全损害相对小,但是,其他车辆撞了你之后,别人的速度比你快的多,相对于自身来说安全性就差。吴志新表示,上述给低速电动车做的测试,都是企业自愿报名。虽然全国低速电动汽车厂家很多,但当时报名的企业只有几十家,而且中途还有退出测试的企业,最终参与测试的低速电动汽车只有十几家,通过测试的车企寥寥无几,也就只有三四家,只占到了测试汽车当中的不到3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参与测试的低速电动汽车企业经费有限,因而测试内容只是跟一些车辆成本相关的测试,还有一些项目是没有做的。吴志新还表示说,这些测试的汽车,还都是低速电动汽车行业里面基础较好的企业,如此看来,通过率并不乐观。
关于低速电动汽车的政策走向,吴志新主任表示:“中汽中心只是承担国家委托的项目,只是对于自愿上报检测的车企进行客观的测评,并不涉及制订相关政策,政策是由政府层面决策。”
针对新能源汽车碰撞标准正在制定
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吴志新介绍,电动汽车的安全碰撞测试标准之前就有,一直是合并到传统的碰撞测试中。他认为,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所涉及的因素较传统车还是有些差异,未来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将会是一个新的碰撞标准。他透露此项标准正在制定,但牵涉到中德电动汽车标准框架合作,以及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电动汽车安全(evs)非正式工作组的协调,因此具体出台时间尚未可知。
据悉,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碰撞安全只有一个行业标准《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且此标准尚在征求意见并未正式发布。中汽中心相关测试工程师表示, “我国电动汽车目前碰撞标准主要基于GB/T 18384.1-2001和GB/T 19751-2005,标准涉及电解液溢出、电池包固定、绝缘电阻等项目,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测试需要与实车碰撞试验结合进行,目前进行的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不进行后碰试验。而国外的碰撞标准会细分碰撞部位并且进行后碰,这点与我国现行的汽车碰撞标不同。”至于我国标准部门会不会将后碰也纳入电动汽车碰撞标准,现在还不得而知。
吴志新最后表示,我国电动汽车企业还在发展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应该踏实下心来,注重电动汽车发展的安全性以及关键技术问题,让整个行业不断的朝着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