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带着他的电动车特斯拉从IT圈径直“杀入”汽车业后,汽车业也开始关注,在当下电动车发展条件优厚的中国,何时能诞生如前者般的电动车明星?近日有消息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已起草电动汽车市场准入政策,最早有望年内获批。该政策提出,中国电动汽车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商,而新的参与者或将像特斯拉一样,利用其擅长的技术对市场带来冲击。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仅仅放开电动汽车市场准入,也许能激活当前国内电动汽车行业,但并不足以让“中国特斯拉”在短期内诞生。
设备“高门槛”
如果非汽车制造企业获得电动汽车生产照牌的政策能够顺利出台,未来将有可能诞生“中国特斯拉”。这对于一些跃跃欲试的非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然而,能成为“中国特斯拉”的候选者寥寥无几。中汽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够获批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非汽车制造企业极为有限,很可能只有两三家。该负责人称,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非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在研发领域有较大的投入,并已经掌握包括电机、电控、电池等制造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此外,这些企业还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并且是真正想要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为非汽车制造企业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设置“高门槛”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们的共识。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非汽车制造企业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设定准入条件,谨防出现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不生产电动汽车,而是出卖生产资质,或打着生产电动汽车的招牌生产传统能源汽车等现象。
短期难诞生“中国特斯拉”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放开电动汽车生产准入,虽然是受到特斯拉获得成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规范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尤其是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山东为例,未获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低速电动汽车在当地市场已达100万辆的规模,并出现良莠不齐、安全标准缺失等诸多乱象。长江证券(000783)汽车行业研究员谢利表示,获得新牌照企业将在具备电驱动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或是优秀的低速电动汽车企业中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6月中旬,山东省公布小型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其中要求工艺装备投资规模不低于2亿元(不含土地价值);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亿元。企业生产的小型电动车需按国家标准(50千米/小时)通过碰撞试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并设置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技术等门槛。
事实上,诸如生产投资等准入政策,很可能堵死非汽车制造企业通过特斯拉“轻资产”的模式进入汽车业的路径。东风日产电动车研发负责人刘强认为,即便非汽车制造企业获得生产资质,仍需在整车生产“四大工艺”方面的巨大投入,这对于难靠电动汽车业务盈利的现实而言,将是沉重的包袱。
基于此,此前未获生产资质的非汽车制造企业大多选择与汽车企业合作的模式进入汽车市场,如此前浙江康迪及新大洋分别选择与吉利、众泰汽车组建合资公司“抱团”生产电动汽车。刘强表示,由于特斯拉的“轻资产”模式在中国难以效仿,因此非汽车制造企业未来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在整车方面仍需要联合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的力量,预计并不会对传统汽车产生巨大冲击。
虽短期内难诞生“中国特斯拉”,但汽车业分析师丁华杰表示,让更多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加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对于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来讲,会带来更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对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将非常有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