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换电的互联网前景

来源:能源杂志      2014/9/25   浏览4585次   

[摘要]没有优厚的电动汽车补贴,却依然使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德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德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将汽车制造作为支柱产业的德国,一直以来政府都将致力于发展可持续、低污染的新型汽车并将此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德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目标。

 

事实上,几年前笔者还对这个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持怀疑态度。毕竟直到今天,德国公路上电动汽车总的规模也仅有1万两千辆左右。然而,德国的电动车市场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动车的销量仅2013年就比上一年增长60%。现在的德国,各大车商争相恐后地在各个车展上展示自己的电动汽车新品。打开电视,铺天盖地地电动汽车的广告和科普节目。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时尚与高科技的代言人。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认真刨析的。

 

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德国在刺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是非常特立独行的国家。没有优厚的电动汽车补贴,却依然使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德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消费者为什么会对没有补贴的电动汽车感兴趣呢?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购买电动汽车并不只是购买了一种商品,而是接受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而实现这种新的生活理念靠的就是充电互联网络。

 

发展电动汽车首要解决充电设施

 

和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纯电汽车有天生“短腿”的缺陷。为了使消费者方便的使用电动汽车,就必须大规模的建造充电设施。这并不是简单的,在自家的车位上建立充电桩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切实有效地建设大范围的互联充电网络。采用家庭慢充和公共场所快充相结合的模式,配合新型信息通讯技术,使消费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知道附近有哪些充电设施,哪些充电设施可以对自己的车型进行服务,这些充电设施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有其他充电汽车在该处充电,充电等待时间是多长,如何缴纳充电电费,甚至还包括电网现在允许充电。这些问题并不是一辆电动汽车或是单独的充电桩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将整个充电系统互联起来,通过实时的信息交换,集中的中央调度,来优化电动汽车的路线,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可靠的驾车指导,为充换电设施运营商提供财务结算信息,为电网公司提供实时负荷信息。

 

充电互联网就是整个电动车系统的中心节点,它紧密地将电动车,电网公司,充电设备服务上,通讯系统服务上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来这样的系统,纯电汽车才能使消费者得焕然一新的体验。而对于电网公司来说,而这就需要有效地整合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建立统一的平台。

 

统一标准尤为重要

 

在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之初,德国政府并没有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制造电动汽车上来,而是组织了一个跨行业的平台,即德国国家电动汽车平台,来整合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包括汽车制造商、能源供应商、通信网络运营商和其他研究机构。这些处于不同产业的机构和公司,通过国家电动汽车平台紧密得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步确定出描述德国电动汽车的标准及规范的标准化线路图。

 

在统一好标准的同时,德国将它的充电标准推广到欧盟。在充电插头类型的竞争中,德国主导的2型插头标准击败了法国和意大利推出的3型插头标准,被欧盟委员会决定作为全欧盟的标准进行推广。和混乱的手机充电装置相比,电动汽车对于插头标准的统一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浪费,有效地避免了不同的充电装置生产厂家搭配不同插头的情况。这样,即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电动汽车,可以在所有的充电桩上进行充电。鉴于充电网络建设本身是需要大量投资的,这种标准的统一就显得更加必要。

 

合理布局充换电网络

 

有效布局充换电网络,才能使客户享受使用电动汽车的乐趣,并激发起人们购买电动汽车的兴趣。私人充电桩可以为电动车在夜间进行充电,但这一过程一般需要6个小时左右。为了增加电动汽车的里程数,就必须在适当的城市区域建立快速充电站。同时需要建立电动汽车与充换电网络的实时信息交流,让电动车永远都可以在电池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合适的充电设施。

 

单独通过提高充电桩数量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现阶段对于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得风险较大,收益较低,必须根据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合理地规划充换电设施的数量和位置。通过优化充换电设施的位置,达到充换电网络的投资与消费者使用舒适性之间的最优化。这就要求要对充换电网络进行合理布局。这既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又要考虑城市区域用途的具体规划,还要结合电网建设的大布局来进行。这里面涉及到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电网容量分析,充电站位置选址,电动汽车用户使用特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德国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也是调研的十分充分的一个国家。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