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工资涨幅全球第一? 专家:数据不权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7/3/28   浏览2545次   

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总部设在费城的HayGroup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位列全球第一,实际工资增长幅度将超过美国、印度和东欧国家。而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人员在内的美国绝大部分工薪一族在2007年的实际工资收入有望上涨1.4%,远远低于经济高增长国家平均8%的工资上涨速度。

而刚刚出台的北京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去年职工平均工资为36097元(这个数据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并且是个人所得税的税前工资),而且有60.7%的北京职工工资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提升职工工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让中国人民享受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那么,你相信中国工资上涨幅度是全球第一吗?而中国工资是否应该如此大涨呢?

大众评判台

林永泉:这个数据没什么意义

原因有三:从纵向看,工资涨幅跟不上房价涨幅;从横向看,工资基数与美国薪资基数相比差太多,不具可比性;另一个数据也许更有意思:光北京没有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人数就占了60.7%。

李俊:不代表中国的整体情况

我不知道HayGroup的样本是否深入到广大的中国内地城市以及广阔的劳务市场,这都值得考虑。如果不能做到各阶层的情况都加以调查,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不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

曹中铭:仅是预测,没有意义

2007年中国工资涨幅第一,在目前看仅仅是预测,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还需等年终数据出来。在国内,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职工工资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不知道这个机构调查的样本是怎样的,如果覆盖面不够,那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柯小姐:无法与物价房价的上涨速度相比

工资涨幅到底是不是全球第一,我不清楚。虽然我的工资确实在逐年上涨,每年单位里会在原工资基础上涨个一两百元,但与房价涨幅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何若灵:涨幅不能解决问题

我的收入比北京的平均收入还要低。以我每月2000元的收入,就算每年工资都有10%以上的增长,也无法应付将来住房、婚姻、医疗等大额开支,所以我们也根本不可能指望靠这点涨幅来解决什么问题。

许瑾:得意不起来

就算今年我们所有人的工资统统大幅度上涨,也让我开心不起来。当今社会上涨的东西不止是工资,日常生活开支都在上涨,房价还在涨,教育成本在涨,医疗费用在涨。况且我们的工资基数本来就低,就算涨幅大,也得意不起来的。

[$page]

◆沸点特稿

这一数据并不权威

高航汇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首先我认为这样的调查因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具科学性。据我了解,工资调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绝大部分工资调查机构调查的群体是外资企业,而且范围并不大。所以,估计他们调查的对象多是外资企业,就算工资涨幅全球第一也是指的外资企业这个范围吧。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知道中国的工资涨幅究竟有多少。而从我的了解来看,全体劳动者的工资涨幅应该不太高。其实中国工资涨幅最高的时期在九十年代中期,那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很大,那时涨幅达到百分之二三十也很正常。但现在的情况是,即使在外资企业,工资涨幅也只在6%-8%,国营企业的工资涨幅就完全是领导拍脑袋的结果了,根本不按市场行情来走。除此之外,有些企业根本就不做薪资调查。

抛开以上的情况,就算确有这样的涨幅,那么这样的涨幅是否能改善咱们的生活情况也得视情况而定。如果是针对买房这样的高消费,那远远不够,房价与工资的涨幅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仅是日常生活的开支,那还差不多,毕竟物价涨幅还不是太高。

最新的数据表明,12万元个税申报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不过按照全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统计的600万到700万这样一个数字而言,仅占1/5。与只有每月数百元收入的基层农民工相比,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是一个事实。所以我非常赞同政府提高农民工收入这一举措。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算低了,但是农民工的工资确实低,这是一个市场问题。并且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增加收入还可以促进消费,对促进内需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提高民工收入,中国的内需会增加很多。

很难做预测

龙伟大众点评网副总裁

工资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由需求与供给来决定。从一个经理人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由市场决定的,工资无论高低都是合理的。

我对所调查的2007年工资水平将会如何如何表示怀疑,很少有调查机构会做预测,这不可思议。尤其在大公司里,一般会在下半年来讨论全年的情况,虽然也会做一部分展望,但我认为很难做到预测,况且是在全球范围。

不过,这个预测倒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全球首位,那么,工资增长理应同步。不过,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税收的增长超过了GDP增长,这就表明,留给企业的空间相对减少,同样企业给员工的实惠也减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应该让企业掌握更大的自主权,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市场的效应?理论上GDP的增长与税收的增长应同步。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