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含糊其词 美元走向缺乏指引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07/3/31   浏览2834次   

美联储在近期利率前景指引中含糊其辞,令汇市投资者陷入一片茫然之中。从2004年6月开始,投资者就已经习惯于从决策者的明确暗示中洞察未来利率走向;但由伯南克领军的美联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似乎他们在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的同时也承认经济增长面临风险,如此行事方式多少令美元陷入两难境地,并逐渐倾向于震荡走势。

汇市交投缺乏指引

再没有什么比美元兑日元能更清楚地体现出这一点。该汇率在过去两天中先略有下挫,继而大幅上扬。相形之下,美元兑欧元及美元兑英镑的走势则显得漫无目的,因为当前美联储的决策可进可退,投资者只得苦苦寻求适宜的交易策略。

欧元一直在1.3350美元附近交投,而英镑则被禁锢于1.9650美元一线。但美元兑日元的交易空间要宽广的多,仅以周四衡量,美元即波动于116.67至118.09日元之间。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固定收益策略师马特表示,围绕美联储新立场制定的交易策略是复杂的,此时美联储必须调整市场预期,使投资者明白即便从长期来看美联储可能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但并不排除实施减息的可能。

有趣的是,虽然目前汇市交投缺乏指引,但至少此时各国的短期利率前景却显得相当清晰。

在美国当前的基准利率水平已持稳了数月之后,美联储很可能在随后稍长的时间里仍选择维持利率不变,而日本央行则多次重申正以渐进式的方式上调利率,同时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将在6月之前再加息一次。

荷兰银行外汇策略师吉布斯表示,近期市场似乎有些步入迷途,投资者都在寻找下一个交投的主题,整体人气仍犹如在刀锋之上求得平衡。

美元前景可能向淡

虽然投资者和交易员在试图根据美联储新立场开展交易之际或许会感到举棋不定,但最终结果对美元来说可能是弊大于利。

若美国通货膨胀率依然处于美联储可接受的合理水平上方,且经济产值数据持续低迷的话,决策者将面临滞胀的难局,美元汇价将因此受到打击。

事实上,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直固守在1%-2%这一美联储可接受的合理水平上方,同时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也大多不尽如人意。

这就不免令投资者心生疑问,不知美联储是否愿意在通货膨胀率高于合理区间的情况下降息。上周市场就曾针对美联储是否不得不接受中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上述区间高端的问题进行过讨论。

[$page]

巴克莱首席外汇策略师大卫·吴表示,在美国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该行预计因美联储再次加息而给美元带来的上行可能性相对有限,但若美国经济加速滑坡,将给美元带来巨大的下行风险。

巴克莱最近下调了美元兑欧元的预期,该行认为欧元将在3个月内涨至1.36美元,而此前预期为1.32美元。无独有偶,瑞士信贷周四也下调了美元汇价预期,将未来3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预期从1.30美元调至1.35美元。

融资套利 继续还是罢手?

除了对美国经济滞胀风险感到担忧外,融资套利交易前景也让投资者们十分忧心。

这种高风险的交易策略曾在2006年大行其道,但自从今年2月份全球股市陷入大幅震荡之后,对融资套利交易的可持续性以及交易头寸解除将如何影响全球金融体系所抱有的担忧情绪就一直在投资者的脑海中徘徊不去。

虽然有部分分析师认为随着股市震荡的消退,融资套利交易将再度盛行,但还有一些人则相信市场尚未从恐惧中完全恢复,有可能再一次解除相关头寸。

本周市场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周三英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升温、油价因而暴涨时,投资者就匆忙对融资套利交易头寸进行了平仓,但周四上述两国紧张局势加剧时他们却又再度入市。

瑞银外汇策略师Daniel Katzive表示,该行对最近一次融资套利交易的卷土重来仍持怀疑态度,考虑到市场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不确定因素,瑞银认为在近期内开展此类交易的环境仍颇具挑战性。

Katzive指出,英国与伊朗之间的对峙、油价的再度飙升以及对美国住房市场状况的持续担忧都是融资套利交易员面对的潜在风险。不过,认为适宜开展融资套利交易的市场人士则倾向于强调有利的基本面因素。

瑞士信贷的分析师周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令日元看跌的基本面因素依然未改变,于日元不利的利差以及该国央行相对温和的立场都使日元在中期内面临下行压力。他们指出,市场最初的恐惧已经让位于重新抬头的风险偏好,融资套利交易仍极具吸引力。

不过,在经过了跌荡起伏的一周之后不难看出,风险偏好的高低就像美联储政策的未来走向一样难以琢磨。

作者:逢佳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