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天半的广州(国际)自行车展今天落下帷幕,完美谢幕,借用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在展会说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次展会的谢幕词吧:
“广东本土品牌在逐渐地成长,本土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广东展会经过3年的培育,已经在南方地区,最起码在广东的著名企业里面形成了一种新品展示的氛围和平台,我祝愿它能够第四年第五年做得更好,面积更大一些,跟消费者互动更多一些,媒体报道更多一些,让它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大家共同努力,把南方唯一的广州自行车电动车展办得更好。”好。”

这两天本报的编辑团队与行业各大参展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一些行业最新动向以及各龙头老大的一些看法,不如来听听他们怎么说,或者能带来一些启发。
马中超:广州“禁电”应该通盘考虑
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保有量已达到2亿辆,还维持着每年3000万产量的规模,它已经成为了民生的一部分。我听到广州“禁电”的消息感到遗憾。
国家的一些主管部门正在推进电动自行车新(质量)标准的出台,在安全标准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虽然暂时还未出台最终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地区突然“禁电”,我认为是需要统筹考虑行业发展和当地老百姓出行等综合因素的。

谭伟龙:政府不应该禁,而应该主导
我觉得政府不应该去禁(电动自行车),而是更应该去主导,电动车在国外,特别是欧洲,近来形成了井喷式的发展。确实电动车是补充我们出行的很好的方式,禁是很容易的,但是这样会影响到大众的出行。

喜德盛:制造工艺在世界前列
我们跟中南大学合作,研究一些超轻量超强度的铝合金材料,这个的代表产品就是X6,它比正常使用的铝合金会轻30%,强度、韧度能提高20-50%,如果经过我们的锻造之后强度会更高。我们现在对自行车关键核心配件都是自己做的,有十几台1000多斤的液压锻造设备,刚刚从国外进口的高精端的设备,整个产品制造工艺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

富士达:智能化单车也不能离开本质
自行车智能化发展是一个趋势,这种智能化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整车零部件发生变化,这些智能化的变化无非就是从骑行感受方面会增加消费者更多的不同体验。这种体验我认为不能违背自行车的核心价值,那就是运动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用户体验的智能化。通过一些附属的产品,帮助自行车运动文化上的理解,健身计划有更多的提示。
富士达会顺应这个趋势,未来可能也会在一些零部件上开发智能产品,另一方面对用户体验的智能化,可能开发app、推广自行车相关的健身计划。
具体未来会怎么发展,还要看未来市场的变化,还要看新兴力量的加入,还要看这个行业的制造水平的提高,这几个方面会影响到底能智能化到什么程度,智能化到什么结果。
一个行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各家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带来繁荣,自行车这个曾经被看做夕阳产业的行业,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屹立不倒,在全球低碳环保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单满足了人们出行的需求,还成为了休闲健身、运动的好伙伴,成为低碳、健康、时尚的代名词,相信各家企业的同心戮力,引领中国的自行车市场,广东的自行车市场,将来走向欧美等单车友好地区一样,繁荣蓬勃。
(责任编辑:葛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