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我们是否还要做自行车大国?

来源:新华网      2007/5/11   浏览3634次   

不久,《华尔街日报》以一版半的篇幅报道了世界各大城市的自行车热。中国作为头号自行车大国,竟只在文章的最后被当作反面的例子提及:2005年,北京有30.3%的人骑车上班,比起2000年来下降了8.2%。如今自行车最盛的地方已经不是中国的城市,而是阿姆斯特丹。那里有大约74万人口,70万辆自行车,40%的人骑车上班。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骑车上班,政府在市中心还提供“公用自行车”,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也大多分行。如果以自行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方便性来衡量,中国很快将不是自行车大国。

对许多人来说,当不当自行车大国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自行车是不发达的标志,是没有私人车的结果。但是,看看当今的世界:自行车兴盛的地方,往往是发达国家,即使在美国这个地广人稀的汽车王国,骑自行车的大多也属于中高产阶层。甚至在科罗拉多的博耳德市,骑车上班的人已经达到21%。可以说,在发达国家,自行车行情看涨,在中国则行情看落。

是中国人不愿意骑车吗?当然不是。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中国拥有私人车的人仅占人口的1%,公共交通又不发达,自行车是大多数人生活之必须。但是,大多数城市,都是围绕着这1%的人的利益来设计交通体系。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去年底的调查,九成受访者认为骑车族被忽视了。在那些放弃骑车的人中,34%是因为骑车越来越不安全,19%是因为骑车越来越不方便,18%是因为出行距离远了,只有11%是因为买了车,另11%是因为公交系统改善。而调查还发现,自行车道被挤占,自行车道越来越窄,没有停车地方,配套服务少等等,是骑车变得不方便的主要原因。

再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哥本哈根计划在未来三年增加一倍的经费,来修建自行车的基础设施,丹麦则计划增加两千公里的自行车道,阿姆斯特丹将在主要的火车站修建有一万辆自行车容量的停车设施。这两个城市还都有教移民骑车和训练孩子骑车的课程,并正在建设自行车专用桥梁。巴黎将在全城以低价出租数千辆自行车。纽约也准备在交通拥挤的闹市向私人车收费,同时增加自行车的车道。

骑车也变得越来越安全。美国随着骑车人的增多,自行车事故减少,禁止机动车辆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多。在丹麦,骑自行车死亡人数从2004年的53人下降到2006年的31人。哥本哈根对骑车人保护得如此之好,乃至骑车带头盔都显得有些“冒傻气”。不仅孕妇骑车,孩子骑车,有人骑车还端着两杯咖啡,或者吃香蕉。另外,机场也有许多自行车的停车位。

欧洲人喜欢骑车,开始主要是因为交通拥挤,骑车上班更方便。现在则因为环境意识增加。根据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分析,短程的汽车交通排放的废气,占汽车废气排放总量的6%。荷兰自行车联合会不久前的报告也指出,如果现今荷兰7.5公里以内的汽车旅行被自行车替代,全国的废气排放量将减少240万吨,这是为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废气排放削减量的八分之一。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世界的自行车之都,许多路都对汽车封闭,汽车的停车费奇高,但锁自行车的停车架却遍布全城各个角落。伦敦、慕尼黑、苏黎世和几个美国城市的官员都到阿姆斯特丹学习其以自行车为中心的公交系统。挪威则希望将自行车旅行在所有旅行中所占比例由现在的8%提高到2015年的16%。瑞典则希望把这个数字从现在的12%提高到2010年的16%。

中国作为自行车大国的衰落,是城市忽视大多数市民利益片面追求发展的结果。比如,城市建设把越来越多的市民赶到城郊甚至远郊。上班远了,骑车就变得不现实。可是,远距离通勤完全可以用地铁或轻轨与自行车结合。二十年前,北京地铁站周围就堆满了自行车,空间拥挤,秩序混乱,而且还收费。而阿姆斯特丹一个七十多万人的城市,竟要修万辆自行车的停车场。中国千万人以上的城市,有这样的服务吗?在丹麦,买一辆汽车的税高达180%,大多数欧洲城市都有极高的停车费。相比之下,在中国开车太便宜,骑车太累。

现在所有中国人都要好好想一想,放弃了世界第一自行车大国的地位,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延伸阅读:

应该认识到,缓解交通拥堵,首先是交通部门以及公安(交管)部门的责任。交通部门的职责主要在于扩充道路资源,优化交通设计;公安交管部门的职责主要在于疏通车流、阻止违章、维护交通安全。而“人人有责”之说,却有意无意地将本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责,置换成了所有普通民众的责任,这不仅有推卸责任的嫌疑,而且会导致责任的泛化和虚无化。

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状况必须从城市规划入手,必须最大限度地征求居民的意见,将城市规划分解到各个城区,再把城区的规划分解到各个社区,由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规划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