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卡市场外资即将凶猛 万事俱备只待枪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5/25   浏览3332次   

此刻,外资银行应该就等在中国银行卡市场的门外。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中国同意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其中包括,将立即允许外资银行提供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

事实上,去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前夕,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对于包括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在内的完成本地注册外资银行,已允许其从事银行卡业务。

“但到目前为止,外资行还不敢轻举妄动,”一外资银行人士说,“因为没有具体的《银行卡管理条例》的出台,我们对于如何做,怎么做,做到何种地步都不甚清晰。”

这就使得保尔森在讲话中使用的“立即”的字眼格外引入注目。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意味着酝酿已久的新《银行卡管理条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

此前国内媒体曾报道称,在《条例》出台之前,取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许可的外资银行,就可在政策范围内就开展银行卡业务先期取得业务资质,而四家外资银行与银联有关发行人民币卡的合作磋商也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意味着,只要《条例》出台,外资行就将可以全面进入到国内银行卡市场中。

“与中资行相比,外资行在银行卡业务上具有技术、增值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对中资银行带来部分冲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说,但这一开放并不是“真空”中的开放,这种开放应该会带来进步和共赢。

他指出,“真空”会带来垄断,但中国自身的银行卡产业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增强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可以促进双方的竞争和合作,短期来看可能会有局部的冲击,但长期看则有利于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在银行卡业务上,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服务、品牌、资金安全和信誉等方面,但拥有众多的网点和客户资源则是中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显然,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利于双方向更高层面迈进。

美国财长保尔森在讲话中还表示,中方同意解除对合资证券经纪公司的限制,同时将允许外资银行提供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及借记卡服务。这两项举措还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转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开放为国内金融机构带来了竞争和危机感,这也将是推动他们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是渐进式的,中美在战略共识基础上达成的开放协议应该说是在中国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是一种共赢。”她说。
[$page]


外资行万事俱备只待发号枪响

业内人士称,银行卡市场开放将加快外资行转制步伐

“从技术上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荷兰银行中国区总裁邱致中自信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对于早就看好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外资银行来说,从华盛顿传出的允许外资机构发行人民币信用卡和银行卡的消息无疑是最令人欣慰的政策信号。

“这个共识对于在华外资银行尤其是法人银行肯定是好消息。”邱致中表示,取得法人银行资格意味着跨进了在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的第一步。

荷兰合作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王旸则对记者表示,这一消息对于还没有转制的外资银行来说相当于一剂“兴奋剂”。“信用卡是利润最大、最吸引外资银行的一项业务,因此对于已经转制的外资银行是一个利好;对于未转制的外资银行来说,这项政策一旦放开,也是鼓励他们加快转制步伐。”

目前,外资银行真正放开手脚发卡还有一些障碍,首先就是《银行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余学强此前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们正在等待这一条例的下发。他表示,转制成功之后,东亚银行将率先发行借记卡,但信用卡则会等到今年底才考虑。

此外,邱致中表示,中国目前在信用卡方面的规范还不像国外规定的那么详细、清晰,信用卡方面的政策也不是很清晰。“希望政策上能跟上,可以给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参与这方面提供方便。”

邱致中还表示,和银联进行良好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外资银行能否顺利开展这项业务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和银联之间友好地合作,而不是单纯地竞争。”目前,银联建立了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在国内信用卡发行和系统网络供应方面处于市场“垄断”地位。

随着上述条例颁布时间临近,中外银行在信用卡领域的激战一触即发,而外资银行们也加紧了和银联的“亲密”接触,目前,已有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和银联进行了沟通并签署了网络方面的协议。

对于此次的银行卡市场开放,北京师范大学金融中心主任钟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具体放开形式还有待观察,包括是否要求外资银行在境内设立单独的发卡机构,是否仅针对外资法人银行,还是包括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记者:郭茹 张喆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