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笔者的朋友圈又被“五部委《关于低速电动车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国务院领导已批示同意”的新闻刷屏,各大媒体也都以“低速电动车管理请示已获国务院批示同意,将设准入制度”为标题将低速电动车的发展史回顾一遍。这铺天盖地的热议,让不知情的人以为低速电动车真的离“转正”之期不远了。

但是,笔者作为一个已经见惯此类新闻的行业“老司机”,不得不给激动万分的“吃瓜群众们”泼一下冷水。事实上,关于低速电动车“转正”的任何风吹草动,隔一段时间就会冲上行业新闻头条,被人在坊间广为传诵。
去年12月份,关于政策要在今年7月底出台的消息也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今年7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已对微型电动车标准做重要批示并提交工信部,标准最快将于7月公布实施,实施后将催生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的报道被争相转载。之后,便杳无音讯。

直到10月13日,工信部发布了一条“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531号建议的答复”,又让人们期盼政策的心再一次猛烈调到。其中有两方面核心内容:第一,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低速电动车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提出的“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工作思路,已经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第二,关于工信部提出的《四轮低速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立项申请,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向社会公开征求立项意见,但相关部委对低速电动车按何种车型分类尚仍有较大分歧未达成一致意见,仍在协调当中。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低速电动车的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国务院领导已经批示同意,但是相关部委对低速电动车按何种车型分类尚仍有较大分歧未达成一致意见,仍在协调当中。至于这个分歧什么时候能够解决,相关部委的意见什么时候能达成一致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
在笔者看来,相关部委的意见达成一致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意见一致后这个具体管理方案的制定又需要很长时间。总而言之,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而且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家也是心里有数的。说不定等到政策规范真正出台,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年。
因此,对于低速电动车产业来说,等待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并不是最主要的出路。我们也不要因为政策的风吹草动就乱了阵脚,因为目前看来,政策并不会有什么大的起色。反倒是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要先进行内部自我规范。

政府之所以对低速电动车的管理显得无从下手,原因是这个产业乱象实在太多,对于其种类也很难界定。用坊间流传的话来说,就是这类车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把这类车界定为纯电动汽车,它本身的工艺水平和行驶速度又和传统车企相差甚远;如果把它界定为老年代步车,它的种类和消费人群并不局限于老人。所以,就连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和叫法也是不一样的,低速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小型电动汽车、电动四轮车等等。

即便是经历了七八年的发展时间,但是由于其本身属于新生事物,并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规范管理,低速电动车产业目前仍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企业只是看到这个产业有红利可赚,便鱼贯而入,把车子进行简单拼装,即出厂销售,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做研发制造。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市场上各企业大打价格战,把成本压得非常低,那些真正有品质的车型反倒变得没有市场。最终,这个产业的层次也就被拉低了。
另一方面,这两年混乱的价格战让一些杂牌小作坊企业知难而退,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这个产业自身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质量不过关等共性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大企业应该加快脚步,真正投入资金在产品的生产研发设计上面,生产出区别于一般小企业或者山寨厂家的产品,让消费者看到真正有辨识度的优质产品。毕竟每个产业发展到最后,占领市场优质品牌都是靠产品说话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晚点出台对于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段政策空白期恰好给了企业探索的空间。在这段时间内,企业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转型升级。只有万事俱备,才能等待政策的东风。
(责任编辑: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