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需求增长 行业发展问题需重视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16/10/20   浏览5582次   

1013318219861.jpg


动力电池需求水涨船高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万辆,动力电池整体出货量达到15.7GWh,同比上年增长3倍之多。今年1-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7.7万辆和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126.9%。与之相呼应的,动力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强劲增势,1-6月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67GWh,与去年上半年的2.72GWh相比,增幅达1.45倍。


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副理事长理季恒宽看来,“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相关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以来,得益于电动汽车的高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而产能的扩大也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动力电池企业盈利状况得到好转。”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技术峰会上,不少与会行业人士认为。


因动力电池销量猛增,国产动力电池巨头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8家企业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15强榜单中。


动力电池在未来几年内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在不少行业分析机构看来,为确保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预期目标,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量将保持大约40%的年复合增长率。


据了解,其最新的报告显示,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90GWh。


企业纷纷扩张产能


在这轮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大潮中,不少电池企业纷纷踏上产能扩张的征途,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投资热点。


国内几乎所有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或计划上线新的生产线。比亚迪表示,其正在筹备150亿元的非公开增发,计划新增6GWh电池产能;国轩高科四季度随着南京工厂的正式投产, 产能将达到7.5亿安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合肥2.4亿安时生产线的项目筹建;宁德时代投资100亿元的锂离子电池长三角生产基地项目近日奠基,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超10GWh动力锂离子电池产能;天津力神也在筹建年产3亿安时动力电池扩建项目;亿纬锂能通过募投积极切入新能源车动力锂电池领域,今年底有望实现1.5GWh的产能……


除了中国企业外,日、韩、美国等国也加大了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投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LG在波兰、中国等设厂,三星在华扩大产能,特斯拉正建立一个35GWh的超级工厂。


需重视行业发展问题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依托我国比较丰富的锂资源,动力电池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锂电行业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单体技术水平基本处于国外统一水平,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线逐步从半自动化向全国自动大规模制造过渡,产品趋于一致性。


锂电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技术水平处于中低端,产业缺乏竞争力;存在产品高端研发高投入,加工制造性能优劣不齐;产业链之间缺乏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质量电池及关键材料供不应求,低端供给出现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运行出现安全事故,电池系统安全性需提升。


与国际相比,“高端材料还需要进口,缺乏核心的、原创核心专利,因此加大电池产业基础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吴锋直言。


深圳吉阳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对中国动力电池制造的现状表达了担忧。“电池标准缺乏,尤其是尺寸规格标准不足;没有统一的制造规范,靠各家苦苦摸索;动力电池制造安全性面临严峻挑战;规模小,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对动力电池结构、制造工艺研究不足;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电池产能扩大,竞争的加剧也将带来电池价格的下降,企业盈利难度也将加大。今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全面提高电池生产、系统集成和控制能力。


在季恒宽看来,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和安全性能完善,关系着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成败。“我们生产的动力电池的一致性和能量密度远低于日本和韩国,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创新还是不够,另外也要关注新技术的研发跟进。”


“动力电池的爆发性需求已延伸到正级、负级、隔膜与电解液等相关材料产业,以及上游锂矿资源,在工信部对准入(规范、强检等)门槛提高后,我国新动力电池产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可能由现在几千家,变成100来家。”吴锋进一步表示,“实际上,韩国和日本都不超过10家。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成本是动力电池及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待材料、电池、工艺和系统的创新、突破。”



(责任编辑:SIA)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