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经济稳步增长 但与中产阶级无关

来源:星岛环球网      2007/6/4   浏览2692次   

中国和过热这两个词语近来在报章上经常一起出现,过去五年来,中国年年开出双位数字增长,而现在中国的宏观条件还没有重大的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已较为冷却,年增长速率已从2005年年底的30%,减慢至2006年年底的14%。分析认为,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低点,与中国庞大的都市化目标并行,其年增长率应稳定在20%-25%的水平。预计在2010年,中国约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这大概是全球人口的10%。而“中产阶级”这个名词越来越被关注。这个名词实际上跟中国经济实际状况没有太大关系,它所代表的社会模式并不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国大部分的消费支出比发达国家的消费要低得多。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一个西方寓言故事中,金发女孩高蒂亚到树林探险时遇上熊家族。在她探索熊家族的房子时,她发现熊爸爸和熊妈妈用的家具食物并不适合她,但熊宝宝的就不同,而是再适合不过了。寓言的故事结局是,高蒂亚尝试吃熊家族的麦片粥早餐。可是,熊爸爸的麦片粥太热,熊妈妈的太冷,而熊宝宝的麦片粥就刚刚好,不冷不热很合胃口!

高蒂亚这则故事已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比喻,形容经济市场和资产市场的增长既不太快也不太慢,高蒂亚式的经济增长正恰到好处。

中国是否已达到高蒂亚式的经济?到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经济继续加速增长的机会较大,大概要到2009年才会开始出现增长速率降至10%的情况。分析师相信2008年的尖峰增长最高可达11%。


投资仍可支持

投资带动的增长能否持续令人忧虑,但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只会继续增加。目前的比率也已经超过40%,因为储蓄率超过50%,除非消费支出增长强劲,否则投资减慢的空间有限。

比起刺激消费,政府在冷却投资方面的活动做得较成功。市区及农区的收入不均仍然严重,刺激消费的措施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功效。

在过去五年中,大量投资并带动生产扩张,是中国维持在10%增长和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政策制定者关注由投资带动的经济将如何持续增长,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来会继续上升。现在这个比率超过40%,是亚洲其它国家的平均的两倍。

2007年,这个比率可能超过45%,而在目前所实行的五年计划推动下,有潜力在2010年达到50%。这个比率只有在成功刺激消费时才有机会见顶。在国家储蓄率超过50%和缺乏强劲消费的情况下,投资下跌的空间不大。

结构性支持仍然是投资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中西部地区目前仍未能共享沿岸省份的经济奇绩;除此之外,政府的目的是稳定投资增长而非突然叫停;强劲的投资是五年计划的核心,也是增加工作机会和改革银行业的必要条件。此外,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显示生产力过剩还不是个问题,中国仍可支持国内内部投资。
[$page]

没有“中产阶级”

虽然消费支出在2006年走势强劲,但不期望消费量会突然走高。最乐观的预测是中国的消费支出会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增长的领导者。中产阶级的高速扩张,和在使用购买力平价的外汇兑换率(PPP)计算下,预期未来币值的通胀,均能支持这些向好的预测。

而“中产阶级”这个名词越来越被关注。这个名词跟中国经济实际状况没有太大关系,它所代表的社会模式并不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国大部分的消费支出均有异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都是用于仅稍高于维持基本生活的项目。富庶的沿海省份的收入中位数是5000美元,上海和北京以外地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接近3000美元,而全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1500美元。

中国有极高的储蓄率,不难理解,大部分消费支出都是基本开支。中国要发展出富裕的中产阶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中位数是45000美元,比中国多很多。

再者,发达经济体系领导消费支出的关键,是要有能力以信用或借债去筹募资金。美国的消费者能够以多于其收入的数目去消费(即负存款),因为他们拥有成熟的信贷市场,这个制度架构是中国所没有的。即使有,究竟有多少家庭愿意利用信贷市场也成疑问。由于缺乏以政府做后盾的社会福利网络,中国家庭会把收入中大约40%作为储蓄。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需要数十年以更高的个人税率去发展,因此,若有任何显著的家庭储蓄减少,原因多半是更高的税收,而不是消费增加。

中国庞大的人口总有一天会成为庞大的消费群。然而,此时有能力负担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支出,或是能任意花费的人其实很少。万事达卡估计5000美元的收入便是“任意消费”的起步点。中国只有两个地区的人均收入超过上述的起步点,它们是位于富庶沿海地区的上海(长江三角洲)和广东/深圳(珠江三角洲)。

现在中国经济活动中最热门的区块很清晰。分析师认为,若中国政府能持续正确地操控中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就会继续见到高蒂亚式的微妙平衡——不太热,不太冷,而是恰到好处。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