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外资行可开始申请银行卡业务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6/5   浏览3048次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银监会已经启动向外资法人银行开放银行卡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外资法人银行可根据银监会的具体要求和相关业务技术标准,申请开办银行卡业务,银监会将按照相关规定受理和审批。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规定,外资法人银行可以从事银行卡业务。中美两国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达成共识:允许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

这位负责人说,随着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放,外资法人银行拓展银行卡业务的需求是现实的。银监会已经启动向外资法人银行开放银行卡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

“我们希望外资银行能够运用其多年经营银行卡业务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便捷、优质的银行卡服务。”这位负责人说。

外资行发人民币卡将引发什么

中国银监会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启动向外资法人银行开放银行卡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此前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已达成共识:允许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

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银行卡会为国内银行卡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外资银行短期内难与中资银行抗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从国内市场来看,开放人民币银行卡业务,对中资银行这一块业务影响有限。外资银行推出新产品的关键,在于要有更好的、有差别的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短期看来,中资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上具有先发优势,其经营时间久、发卡量大,积累了不少经验,IT技术与设备水平也不亚于外资银行。同时,外资银行现有的机构网点数量较少,难以构成太大影响。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中心总裁李卫平说,短期内外资银行还难以与中资银行形成抗衡。他说:“我们有很多优势:一是发卡量大,截至今年5月,工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达1500万张;二是客户优势,目前工行有1.9亿个人客户;三是销售渠道优势,工行在全国有近2万个网点,电子客户达2500万;四是相比较而言,中资银行更熟悉本地客户的消费习惯。”
[$page]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谢柳女士表示,对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卡兴趣不大。她说:“我主要担心外资银行设的门槛会高。同时,本土银行网点多,用起来方便,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体谅’国人的消费习惯。”

高端客户将是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

郭田勇认为,对银行而言,银行卡已成为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和个人金融领域的主要载体。这一政策的出台,将使中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领域呈全面竞争之势,而高端客户将是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

他说,外资银行短期难以对中资银行构成太大影响。但从长期看,外资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增长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网点、设备等银行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高端客户领域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水平,而银行卡业务与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就外资银行针对高端客户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水平而言,其银行卡业务的增长空间不容低估。

李卫平说,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银行卡,不可能面面俱到,其经营的重点地区,将会是发达城市;客户群体将会是高端客户;一般不会单独发卡,可能会做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业务。在争夺高端客户方面,将给中资银行带来压力,当然也会带来动力。

北京的一位中型企业主张经理表示,外资银行若可发行人民币银行卡,作为消费者,无疑会乐见其成,因为会多一种选择。

将提高人民币银行卡业务服务与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外资银行较看好中国的人民币银行卡市场,对开放人民币卡市场表现也相当积极。汇丰银行中国发言人表示,汇丰与其战略合作伙伴交通银行有信用卡业务合作,由汇丰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双币信用卡发行已超过200万张。“但是内地信用卡市场的潜力很大,未来将继续与交行合作信用卡业务,同时会按照将出台的银行卡条例,研究其他的可能性。”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曾表示,我国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法人银行已在国民待遇的条件下与中资银行进行全面竞争。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的法人机构可以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或者是其他的电子支付工具,包括网络支付工具、电话、移动电话支付工具等。一些外资银行已经积极申请,并迅速进行了相关技术准备。

李卫平说,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卡,从某种程度上为中资银行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比如说在服务方面、在产品开发和创新方面,既带来压力,也带来了动力,竞争将会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