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网 西山)前两天在朋友圈被网易新闻的一条题为《许多中国人穷得超出你想象,到今天确实吃不起茶叶蛋》消息刺痛了眼。这则消息引用了大量数据、案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少中国人确实吃不起茶叶蛋,这不是开玩笑。
从外媒评论中国民众“吃不起茶叶蛋”,“吃不起肉”,“喝不起星巴克”,每一次网友看了之后觉得遭遇了奇耻大辱,愤而反击。显然,这些中国人似乎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到底经济水平是怎样的。
在现行贫困线标准下,2014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017万,2015年底减少到5575万。几千万人每人每天收入不足7.67元,是什么概念?国家统计局一份研究显示,刚好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中国人,会将收入的53.5%拿来买吃的,也就是人均每天食品消费支出为4.1元。至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数千万中国人,每天都能吃上茶叶蛋绝对是一种奢望。
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走了一半,农村还生活着6亿左右的中国人。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不过刚刚迈过1万元,达到10489元。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还要低一些,为9497元,大约每天26元。再把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成五等,会得到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分别为:2768元、6604元、9504元、13449元、23947元。
以上内容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到底有多穷,而是希望大家能对国家的经济水平能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
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工具上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从第一代国民车——自行车,到第二代国民车——摩托车,到第三代国民车——电动自行车,我们看到的是居民的整体出行工具也在不断改善。
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经走进相当一部分城市、城镇居民家中。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传统汽车已经成为当下第四带国民车?
根据对中国的住户调查数据,中国现在汽车家庭拥有量每百户将近34辆左右,也就是1/3的家庭有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空间依然巨大。
当然,成为国民车也不单纯是受经济条件限制,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满足民众的出行需求。具体来说,经济实惠是消费者的首选,日常使用成本低、简单易学,行驶里程短、以代步为主,出行使用方便,符合以上几点才是当前真正满足民众需求的国民车。
谁才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第四代国民车?
雷丁汽车总经理舒欣
雷丁汽车总经理舒欣近日在多个论坛中指出,小型(微型)电动汽车正成为中国普通民众的第四代国民车。3万左右的价格,老百姓买得起;保养单次费用不超过100元,百公里电费5元,用得好;车辆使用方便,续航满足基本家庭出行需求。
如果说以上都是理由,那么民众用市场销量证实着这一切。据雷丁汽车总经理舒欣介绍,2016年小型电动汽车销售达120万辆,较2015年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市场也从山东扩展到全国。
示例数据来源:雷丁U-CARi大数据
第四代国民车的消费群体是谁?从雷丁U-CARi大数据样本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
这是消费者一个月的续航里程的情况。基于U-Cari大数据系统抽取大于5公里的用户数5000个,总里程小于300公里的占58.3%,小于500公里的占67.5% ,小于1000公里的占90.8%。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月行驶里程在300公里左右的人会比较多。在1000公里以上的非常少,2000公里以上的几乎没有。算到每一天,0公里之内的占到39.4%,10—20公里占到31.5%,加在一起70.9%。所以有近70%用户的出行半径非常短,都在20公里以下。这样微型电动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消费者在20公里以下的出行。
消费者买车的用途是什么,通过后台的数据把消费者行驶的轨迹和经过的地方结合在一起做了一份样本。最大的是日常出行代步占到82%。消费者每天行驶的轨迹基本差不多,主要是以上下班代步为主,还有接送小孩的轨迹到学校的会比较多。还有一部分是出租车拉客、送货的,每天的行驶里程比较长。所以日常出行代步的比例非常大,几乎占到90%左右。
这是女性消费人群的变化,2014年—2016年,2017年是预估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女性消费者的比例在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女性消费者一个特点是她的平均购买年龄比男性要小,女性消费者平均购买年龄在38岁左右男性在50岁左右,女性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这部分占的比例也会比较高。
整个人群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平均购买年轻是逐步在提高的,35岁以下的比例提高速度会比较快,10%以内提高到现在的12%左右。
这些消费人群不是我们定义的老年代步人群为主,会有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在买这样的产品。高素质人群的比例在逐步的提高,乡镇人群和个体户比例也在提高,乡镇收入比较高的人群购买力在提高。
舒欣表示,坚持为国民造车,这是2008年以来一直推动雷丁前行的力量,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子,做什么样的车子老百姓才喜欢。不但是现在的老百姓
(责任编辑: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