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清洁能源汽车”,也谈到了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变革问题:“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的确,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浪潮正在汽车业孕育着一场颠覆性的风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一代汽车的核心特征正是电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将使得现有的汽车产业链条、汽车社会生态、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被重塑,人类即将迎来新的汽车文明。
新一代汽车即将呼啸而来,世界汽车产业即将发生巨变,这已是明确的大趋势、大变革。希望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管理者们看清世界汽车产业百年来难得一遇的重大机遇,看透产业格局的演变趋势,积极行动,只争朝夕,乘势而上。
智能化和电动化已成新趋势
走过130多年的历程,汽车这一凝聚着人类各种高新科技的产品,正在急速嬗变。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之下,它的动力来源不得不由石油转换为电力;在IT产业寻找更大市场的浪潮之下,它的智能化水平将得到空前的提高,功能和服务能力将得到空前的延展,它将变成“交通工具+信息终端+移动供电站+移动的办公室或小车间”四位一体的聚合物。
智能汽车始于辅助性驾驶技术和自动驾驶。目前,车道保持、动态巡航和自动泊车等驾驶辅助性系统已在普及过程中。当驾驶辅助系统积累到一定程度,汽车就产生了质变,幻化成了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汽车。具备第三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计划于近两年内上市,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基本可以完成所有驾驶动作,但驾驶员还必须在座,随时准备应召接管操作。它为共享汽车和网联车埋下了伏笔。
把汽车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汽车将会融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其功用将会得到大幅扩展,形形色色的专用车由此诞生。例如,把汽车变成移动智能电站,就是联网的结果。电动汽车既能通过镶嵌在地表的感应式充电桩充电,又可把自身富余的电量输送给家庭和电网。
在新一代汽车身上,收集制动或滑行时富余能量的能量回收系统,将会是一个标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与燃油加注时间相当的高压充电桩将会代替低压充电桩。最终,它或许逐步被感应式地冲所替代。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应用市场,中国人已经养成了亲近智能化设备的生活习惯,这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据普华永道调查,中国超过85%的消费者非常渴望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这表明我国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网约车和分时租赁等共享汽车商业模式拥有较高的接受度。去年,上汽乘用车就尝到了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互联网汽车的甜头。
以液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车的普及速度将会显著加快。欧盟认为,燃料电池车才是解决能源安全和缓解环保压力的关键;目前,欧洲正在大力推进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的普及。日本早在2009年就鼓励发展燃料电池车,并将燃料电池车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步一步地往前扎实推进,计划到2030年完成“氢能社会”的基础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汽车界的巨头和石油界的巨头已经联手推进燃料电池车的普及进程。今年1月17日,宝马、戴姆勒、本田、现代、丰田等汽车公司,与英美资源集团、苏伊士环能、德林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几家世界级能源公司,在达沃斯宣布成立“氢能委员会”,以提高燃料电池车的普及速度。
中国也掌握了燃料电池车的基本技术,但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和制造成本距离商业化还比较远。
燃料电池技术可以运用在重型卡车上,而动力电池组目前还做不到。近日有消息表明,锂离子电池发明者之一约翰·古迪纳夫公布了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是当前锂电池的3倍,因使用固态玻璃作为电解质,该电池安全系数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充放电速度更快。尽管如此,重卡估计也无法使用这种固态电池。
同样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与电池组驱动的纯电动车正处在“赛跑”过程中。燃料电池车一旦得以普及,将对以电池组驱动的电动车和现有石化工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石油驱动的世界或将变成液氢驱动的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新一代汽车将与传统汽车并存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更加低碳化,全球车企还在深挖内燃机的燃烧效率潜力。前不久,丰田宣布研制出了燃烧效率超过40%的发动机,这是目前世界上燃效最高的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换挡时的能量损失也还有潜力可挖,有的品牌四速变速器的能量转换效率并不比竞争对手的六速差,这就是挖掘潜能力的区别。轻量化是低碳化的一大途径,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开始使用在汽车上,从而减少了油耗。
数字化和网联化重塑新模式
数字化和网联化将深度改造现有的汽车工业。现在,汽车厂家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整车销售服务体系都呈金字塔状纵向分布。如果将这种格局比喻为“合纵”的话,IT合作企业的大量增加,将重构这条纵向链条,汽车制造业很快会进入“连横”抗争新阶段。这也是当今世界车坛巨头们急于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的根源所在。大众集团、通用汽车、福特、丰田等跨国车企都开始朝着出行方案解决商方向行动。传统的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和行业格局将被重塑。
未来的汽车制造业将转入效率极高、质量极高的个性化定制时代。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所要实现的目标。汽车生产线将被一个开放的通讯标准连接起来,整个价值链互联互通,精准快速协作。比如,给一辆物流车安装传感器并连上网,不但相关人士能掌握一路上的湿度、温度、急刹车、颠簸程度、车辆位置等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网络和智能技术能够很容易地查找到产品产生质量瑕疵的原因。物流变成了数据流。要采集数据,就要给零部件贴上电子标签,有的则需要装上传感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已计划于2019~2020年将其全球各地的生产线用网络连接起来,成为“工业4.0”的领先践行者。从“工业1.0”可以纵身跃进到“工业4.0”,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绝对是利好。
质价比是自主品牌新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这些话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非常有针对性。自主品牌汽车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在品质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汽车出口之所以在2012年跃过百万辆关口之后没能延续辉煌,产品质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抓质量既要重视流程、制度建设和持续革新,还要舍得在设备和培训上下功夫。无论是丰田的自工序完结和质量监查,还是大众的Formel-Q和Audit,都把人作为质量工作的核心因素。他们认为,只有高素质的团队才会有高水平的质量。追求高质量是顶尖汽车公司必备的优良文化,是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
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外合资整车企业里,“中国标准”越来越重要。这是日益成熟和自信的中国消费者逼迫出来的结果。比如一汽-大众就有一本中国产品标准,据说仅总目录就有300多页,涵盖奥迪、大众两个品牌的研发和生产。J.D.Power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用户抱怨率最高的前10项质量选项中,气味是中国人最在意的东西。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一汽-大众的座椅供应商特意设立了长着“标准鼻子”的气味工程师。
品质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践行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质量是
(责任编辑: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