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共享单车生得早,但共享汽车为啥还没火起来?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7/5/16   浏览5672次   


    分时租赁,从字面含义理解,就是按照时长提供租赁服务,与传统租赁模式按天计费相比,分时租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提供更短时间的租赁,甚至按分钟来计费。在国外,更普遍的说法是共享汽车(car sharing)。


  早在1948年,瑞士苏黎世就诞生了汽车分时租赁系统,但由于受到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制约,分时租赁并没有普及。直到本世纪初,随着Zipcar项目的出现,共享汽车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Robin Chase)认为,共享汽车项目运作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与拥有一辆车相比,人们更希望分享一辆汽车;二是需要一个将互联网和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科技平台;三是相信用户可以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完成取车、还车、加油以及车辆清理等工作。


  此后,汽车共享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人们对拥有一辆汽车的兴趣正在逐渐淡薄,而共享、拼车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兴起。


  在国内,随着电动汽车示范推广的进行,特别是2009-2012年十城千辆项目的推进,人们意识到分时租赁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时租赁由公司运营,不需要消费者购买车辆,多人使用共担成本,可以很好弥补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价格高等弱点。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大潮里,分时租赁成为一颗明星。2013年5月,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由中国汽车报社创立。此后不久,在杭州出现了微公交项目、上海出现了EVCARD项目,至此,分时租赁被政府、资本和社会共同追逐。


  根据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有超过100个城市在开展分时租赁项目,其中有20个城市的规模超过1000辆,全国分时租赁车辆运营规模达到4万辆。分时租赁成为电动汽车推广和共享出行的一道靓丽风景。


  盈利的项目凤毛麟角


  在一定程度上与汽车共享的理念思想最类似的是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在2015年才出现,从时间上则远远落后于汽车共享的实践。而截至2017年4月末,摩拜单车日订单量已稳超2000万,在全球超过50个城市累计投放超过365万辆智能共享单车。


  无论从相关运营数据,还是实际影响人们出行,分时租赁已经难以与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相媲美。


  共享单车的成功源于已经实现了平台的巨大网络效应。在运营端,车辆规模庞大,网点随处可用,车辆成本非常低,而在平台用户端,用车价格非常便宜,取还车异常方便。共享单车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产品服务提供、用户使用,到进一步扩大规模,再到更多用户更高频次使用的正向网络效应。


  从分时租赁汽车看,仍受制于运营端的诸多问题。


  一是分时租赁车辆受到风险、政策管理等原因,主要使用新能源汽车,车辆成本动则10万元以上,月租成本也在2000-3000元左右,加上每月不菲的停车费用,分时租赁需要重资产投入,投资巨大。


  二是,分时租赁车辆涉及运营指标、车辆购置、政策补贴、停车位、充电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方面都耗时费力,从这方面看,要形成规模效应,需要足够的时间。从国外看,Car2go、Autolib等从项目筹划到运营都经历了接近10年甚至更多时间,车辆规模也仅在万辆规模水平,主要受制于运营端的发展速度。


166363052644248726412712460.jpg


  ▲分时租赁商业模式难题。


  在平台用户端看,分时租赁最大的痛点是使用非常不便。在本文一位作者所生活的地区,最近的运营网点也在2公里以上。在共享单车普及前,选择分时租赁车辆需要先搭乘网约车或者出租车。


  当前分时租赁的价格低于网约车、出租车以及传统租赁,甚至有时价格不及上述服务价格的一半。这实际是缺乏足够竞争力的一种无奈表现,因为当价格与上述竞争性的服务接近时,分时租赁受便利性制约,会几乎找不到合适的用户群体。


  目前实现真正盈利的分时租赁项目凤毛麟角。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一次项目考察,在一家国内较大的、运营情况较好的平台,到2016年底,每天每车的订单时长可以达到3~4个小时,每天收入近100元。但平台要实现盈利需要日收入达到150-200元左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项目发现,Autolib项目,在政府协助解决停车位资源的情况下,网点间距在500米左右,每辆车的日租赁次数平均达到8次时,项目才实现了运营的基本盈亏平衡。


  分时租赁的三种商业模式


  从长远看,分时租赁能够解放司机成本,当未来自动泊车、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后,分时租赁车辆的便利性问题会逐步解决,分时租赁相对出租、网约车以及传统租赁模式的优势会放大。


  未来很可能会实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人们还是坚信分时租赁未来一定会像目前的共享单车一样,颠覆人们的出行理念,改变未来交通模式。也因此,产生各路资本、众多企业投资布局分时租赁模式的场面,他们希望在当前技术、政策等方面受限的情况下,能够探索新的独特的商业模式,为未来提前布局。


  在分时租赁行业,既有从车辆生产企业背景建立的公司,也有租赁行业转型过来的企业,还不乏从充电设施行业、互联网行业,甚至不相关行业跨界进入的企业。不同企业所处的城市、所依靠的主要资源,企业基因有所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具体运作策略,可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从大的方面来看,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高举高打的规模化模式。代表型企业包括环球车享、盼达租车、微公交、易开租车、首汽出行等。此类企业希望在目标城市实现分时租赁车辆的全面、深度布局,类似Autolib在巴黎市所做的,能够覆盖到距离较短,能够让用户非常方便的寻找、预定车辆。


  如环球车享,到2017年3月份,上海的分时租赁车辆已经超过5000辆,全国投放超过了8000辆,规划到2020年进入100个城市,实现30万辆投入。盼达租车到2017年3月底,在重庆的运营车辆超过了3000辆,全国运营车辆超过了6000辆,增长非常迅猛。


  规模化发展模式的运营企业大都具有整车企业背景或者雄厚资本背景,如上汽、北汽、吉利、知豆等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大多在支持旗下公司开展分时租赁业务。


  即使单一运营项目并不盈利,但这一探索能够帮助整车企业销售车辆,也方便争取到租赁运营牌照,从更长远的战略上,有助于推动整车企业从制造向出行服务商方向转型,因此,这些企业目前在市场份额和增长速度上相对具有一定的优势。


  易开租车也是一家重视规模化运营的企业,但其更倾向于芜湖、玉溪、马鞍山等三线城市。在芜湖市内,一些易开租车的租车点仅间隔1-2公里。未来,计划在芜湖地区投入运营车辆5000辆。


  第二类是集中火力的差异化竞争模式。绝大多数分时租赁公司在实施此种模式,希望能够从亏损中尽快突围。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企业选择高端用户,用的则进入农村市场,有的企业集中在公务用车出行,有的则看重旅游市场。


(责任编辑:王一淅)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