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日发表报告认为,尽管有“人口红利”支撑,但目前中国社保体制的弊端将于2015年后逐步显现。
在这份《中国养老金改革:进程与展望》的报告中,OECD建议,增进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程度、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完善社保基金的委托责任,是中国在20年后缓解老龄人口增加压力的重要手段。
OECD认为,中国养老现有体制最大的不足就是覆盖面仍有限。目前的养老金体系覆盖城市就业人口比例在50%以下,广大的农村人口还在养老金体系之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靠家庭供养仍将是农村老龄人口主要的养老方式。
“该报告基本观点同国内主流观点相一致,但在具体数据的测算上有些新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该报告也测算出未来中国的养老保障水平只能供给基本生活的费用,养老其实需同时顾及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国内的赡养标准还远不够。”
在李绍光看来,2030~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时期,但国内对老龄化问题还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面对较高的赡养成本,要不断提高养老资金的积累,仅靠缴费并不够用,更需要社会化和商业化模式合力完成。学界一直建议国家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覆盖面问题外,OECD认为,养老金上缴比例过高、个人账户缴纳额不能随工作一起灵活变动、缺乏非政府组织参与以及社保基金回报较低,这些都是影响目前中国养老金体系的主要问题。
OECD举例说,在最近几年,个人账户的名义年回报率只有2.4%,而国际可比的回报率以及中国2005年工资回报率则分别达到约6%和12.4%,这大幅降低了社会成员参与养老金体系的积极性。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养老金上缴比例已达到28%,这在国际间是比较高的水平。
不过,OECD也认为中国目前难以将上缴比例调低到适当范围。
作者:汪时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