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在东亚的投资,而去年开始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将会是重要举措。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7月14日举行的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对外界作出上述表示。他认为,东亚其他国家与中国地理相近,资源比较丰富,经济互补性强,中国正在扩大与东亚国家的投资往来。
廖晓淇透露,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经超过了贸易合作战略的行动框架,东盟的东部增长区已经吸纳中国为发展伙伴,增长区成员高度重视中国的参与,希望中国加大对增长区的投资力度。另外,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已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确定了重点领域,同时泛北部湾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
据新华社消息,经过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人员和货物便捷流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目前已进入逐步实施阶段。
廖晓淇表示,在去年11月中国的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建设了中国境外第一家自贸区之后,浙江的华立公司也正在泰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区等。
“中国还将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他说。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近三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1.3%。到2006年底,中国对外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06年一年就达到161亿美元。
事实上,目前在东亚地区,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0+3”合作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同,而日本已经开始强调东亚地区的EPA(经济伙伴协定)框架,也就是“10+6”的模式(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在论坛上强调,“10+3”和“10+6”两个机制具有互补性,但“10+3”已经进行了十年,有非常扎实的基础,有广泛的合作领域,可以继续作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陈达)
相关
江浙民企“领衔”“筑巢”东亚国家
宗新建
内外销竞争加剧、产业升级迫切,双重夹击下的江浙民营制造企业,正日益成为向包括东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先头部队”。
国外设厂或避反倾销
“今年6月我们就在印度成立了海外公司,这是我们投资东南亚、扩展国际市场的战略步骤。”昨天,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7月14日在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表示,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在东亚的投资。对此,王振滔认为,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浙江民营企业在东亚等发展中国家投资、扩张的行动将加快。
王振滔认为,“印度是一个新兴市场,品牌比较缺乏,但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消费潜力巨大,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在最接近销售终端的地方成立公司,其销售成本将大大降低。”
王振滔同时也承认,在印度投资是基于目前中国和欧盟之间鞋类贸易相当微妙背景下的必要战略调整,来自欧盟国家的排斥,使得奥康在俄罗斯、意大利等欧洲市场的开拓上异常艰难。去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实施反倾销税后,国内鞋企生存状态更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绕道在国外设厂可以避免一些不利因素”。
江浙民企热建东亚国际网
早在2005年,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有限公司就在柬埔寨设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一、二期项目总投资3380万美元,日产服装达到23万件,宁波服装企业随后纷纷开始“筑巢”东亚。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浙江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累计已达2316家,占全省总境外投资数的91%。
据悉,江苏有4家民营企业联合在柬埔寨创建了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而江苏无锡小天鹅等公司也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成功投资,逐步在东南亚建立了稳固的国际销售网络。
投资谨防资金、技术短板
据悉,目前我国在东亚投资累计达到37.2亿美元。
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目前的贸易背景下,到海外建厂除能够规避欧美的贸易设限外,东南亚等地的劳动力成本偏低、资源丰富等也是主要诱因。
范晓屏认为:“这种转移本身需要很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此外,在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情况下,也并不是每个投资都会成功的,企业也要量力而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