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CPI涨4.4% 或引股市走出盘局?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07/7/19   浏览1945次   

吴晓求:加息可能性加大但对股市影响有限 

本网讯(上海证券报记者 周翀)针对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7月19日认为,6月份CPI同比上涨4.4%,将令加息的可能性加大,但对股市的实质影响有限。 

虽然目前股市交易量下降的局面需要较"暖"的政策支持,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股市回暖,但吴晓求认为,股市必要要服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经济偏热,适当的调控政策是必要的。 

"11.5%的GDP同比增速也很高,应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较正常,尤其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多年保持不变,适当上涨一些应属正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大家还是不要对CPI数据过度敏感。"吴晓求说。 

他认为,出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需要,对于CPI增速提高保持一定警惕是必要的,但是我国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制度基础,因此,预计下一步的通胀水平能够维持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 

张卓元:经济增速超出合理范畴 加息是必然

本网讯(上海证券报 马婧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19日对记者表示,上半年GDP11.5%的增速超出了合理的增长速度,下半年加息政策必然出台。

张卓元认为,今年上半年GDP11.5%的增速将宏观经济推向了"过热"的阶段,这种高速增长又付出了环境资源损耗的较大代价,宏观经济在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上都是不正常的。

"下半年一定会加息。"张卓元表示,"起码利率应该为正,而名义利率应当高于CPI"。他认为,下半年的宏观措施会从减少利息税入手,进而调整利率。

对于国家继续出台调控措施的预期,张卓元认为,国家出台第三轮紧缩措施的可能性相当大,节能减排"军令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以环境损害为代价换取GDP高增长,但下半年GDP增速仍然不会出现大幅调整的情况。

张卓元预测,今年全年GDP增速大约会与去年的11.1%持平。

实际利率严重偏离中性利率水平导致资产泡沫膨胀

丁圣元:加息几乎毫无疑问 但股市大势不变 对发展公司债有影响

本网讯(上海证券报记者 周翀)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7月19日表示,较高的CPI水平使得加息几乎毫无疑问,但由于目前实际利率水平相比中性利率严重偏低,因此加息不会造成紧缩,亦不会对股市造成实质影响。 

"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人民币中性利率应在6%-7%之间,而实际利率水平严重偏低,低利率会人为地刺激经济增长,刺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膨胀,某种程度上,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与此也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加息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国民经济处在加息周期也是现实和必然的。"丁圣元说。 

他指出,低利率导致的资产泡沫并未体现在股市中,从而使得利率变动和股市表现的关联性并不如人们想象之大。"如果加息后利率水平仍然达不到中性利率之上,就不会造成紧缩的局面,也就不会对股市造成实质影响。同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良好,蓝筹股的市盈率和定价水平正常,所以股市还是很正常的。" 丁圣元认为,内地股市目前已经进入调整状态,预计调整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长期趋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丁圣元解释说,所谓"中性利率",是指根据GDP实际增长和潜在增长水平的差距,以及通胀控制目标和实际通胀水平差距这两个变量测算出的合理利率水平。根据银河证券对1991-2001年世界各国GDP、CPI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发达国家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中性利率水平应为GDP增长率的80%左右,发展中国家约为50%-60%,按此标准测算,中国的一年期存款中性利率应在6%-7%。 

由于加息成为必需和现实,丁圣元认为,我国发展公司债市场的工作可能在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因我国公司债市场处在"零起步"阶段,虽然肯定会受到加息的影响,但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探讨CPI公布后的两种市场变局 

在金融、地产、两市本地股等热点持续上涨推动下,周三股指继续反弹,在上摸60日和30日两条重要均线后,尾市出现冲高回落走势。在周四、周五GDP和CPI等重要数据即将公布的敏感时刻,市场短期走势到底如何演化?这里有必要对CPI数据公布后的两大市场变局进行深入探讨。 

一、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明显,权重股冲高回落,利好护盘存在隐忧 

股指从7月9日至7月16日连续横盘后,短期面临是上是下的方向性抉择,在此关键时刻,保险资金扩大投资A股比例,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提出:要防止股市出现大的波动,都被市场解读为稳定市场的利好消息,从而鼓舞了地产、金融、本地股等局部热点的反弹热情。但是,从地产龙头万科冲高回落,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权重股也出现冲高回落,显示这种利好护盘也存在着隐忧。 

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要防止股市出现大的波动”,尤其认真、仔细、反复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委员们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往往会产生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压力较大,那么加息或者降低利息税,以及其他宏观调控出台的可能性及预期都大大增强。象周三资源税的上调导致有色金属股下跌,从中期角度,不得不让人担心未来的宏观调控措施会否对市场,以及一些蓝筹群体的中期走势产生一定消极影响,毕竟在2004年宏观调控曾导致股指调整的先例还是存在的。 

[$page]

二、CPI数据公布后市场最有可能出现两种变局走势,短期难以改变股指7月阶段性大箱体运行格局 

明日将公布GDP数据,周五将公布CPI数据,市场进入消息面最敏感时刻,这里有必要提前探讨CPI数据公布,尤其是加息或降低利息税等调控预期对当前大盘走势的重要影响。由于股指从7月9日以来始终处于60日均线之下的横向震荡运行过程之中,CPI数据及可能出台的调控措施,极有可能成为打破市场横向盘整,引发市场向上或者向下变盘,也即CPI数据公布之后,短期市场最有可能出现向上或者向下变盘运行的两种走势。 

对于CPI数据过热市场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CPI数据公布只所以能够对市场短期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关键在于过热的CPI数据公布之后,国家会采取什么调控措施,这才是CPI数据公布之后影响市场变局最核心的要素。当前,由于市场对CPI公布后,有关方面采取加息、降低利息税的调控措施,已经提前有了充分的预期,近期市场的反复缩量,保险股的上涨以及其他局部个股的回落,都是在逐步一点一点消化这种调控预期,应该说市场能够缩量横向运行,已经是一种强势的表现。 

从CPI公布之后,国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对市场变局的影响上看,第一,如果在过热的CPI公布之后,国家仅采取加息或者降低利息税之其中一种的调控措施,那么,应该说小于市场普遍预期两者同时出台的调控措施,会产生短期利空出尽成利好。调控措施出台时的市场低开则成为短期买点,股指将会产生短线反弹,向4000点以上展开攻击。 

第二,如果CPI公布之后,国家在采取加息和降低利息税调控措施的同时,配套出台单边征收印花税等利好护盘措施,则调控措施与预期相同,但利好护盘超出投资者预期,投资者作多信心会受到鼓舞,会有部分场外观望资金重新入场。市场短期有望向上突破,低价超跌股会展开短期较有力度的反弹,绩优蓝筹股有望展开中报业绩浪行情,市场的稳定对中大盘新股的回归发行是较为有利的。这种情况可能最有利于市场阶段性稳定,也是市场各方面参与者能共同实现多赢的一种局面。因此,本栏在这里呼吁有关方面,在一些调控措施出台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到股市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顾及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如果在CPI公布之后,国家在采取加息和者降低利息税之外,又针对一些过热行业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比如近阶段一些行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色金属行业资源税的上调,一些上市公司业绩或多或少将会受到一定消极影响,会影响到一些局部行业个股的走势。如果这些个股属于蓝筹行业,又或者对市场走势有重要影响的权重股,那么,这种行业调控措施的出台,也会对大盘走势产生重要消极影响。比如近两日领涨的房地产股,房地产过热的迹象是较为明显的,未来会不会有相应的调控措施出台,这都需要观察,因此,对于一些品种短期大涨,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 

综合来看,CPI数据的公布及随后可能出台的调控措施,还是将对短期市场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从中期角度看,7月份市场继续在3400点至4335点之间做大箱体运行的格局仍将延续。这一阶段市场的运行走势,可能会与1999年“519”行情后,7月至9月中旬的走势有些相似。也即在横向运行阶段,成交量都出现较为显著的萎缩,在市场缩量震荡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一、两根中大阳线的反弹,随后再度陷入缩量震荡。对于这种横向缩量震荡走势,首先要盯住成交量变化情况,也即在一个资金推动型的牛市中,如果没有成交量地放大推动,牛市新一轮上涨只能是无米之炊。也即有量才能打破市场的盘局,才能有行情、有机会;无量市场更多时候只能是盘整,有机会也往往是局部机会和小机会,个股行情的可操作性、可参与往往不强。在操作上可密切关注成交量变化情况,进而决定是进是出,以及仓位大小的调整。其次,把握好箱体运行的箱底和箱顶区域,耐心进行高抛低吸的阶段性操作,适当降低成本,增加一定收益。(北京首放) 

敏感数据公布后会否迎来转折点 

尽管昨日沪指一鼓作气收复了3900点高地,市场成交额也有所放大,但分析人士认为,在调控预期尚未明朗前,市场观望情绪并未消散,预计短线大盘仍将继续震荡。不过,他们也指出,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长期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