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向过热趋势明显 总量逼近世界第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7/20   浏览2789次   

转向过热趋势明显 总量逼近世界第三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5%,CPI达到3.2%

汪时锋 陈姝燕

中国GDP上半年同比增长11.5%,CPI也达到了3.2%。在经济总量距离世界第三越来越近的同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

是否过热是个综合问题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GDP 达到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6月份中国CPI增速为4.4%,上半年CPI达到了3.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济增速比第一季度加快,主要原因除了出口外需拉动之外,国内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差幅在缩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增强。

“6月份的出口水平大幅超过了预期,而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6月也达到了19.4%,”法国巴黎百富勤经济分析师秦红雨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些超出市场预料的数据直接推高了上半年的GDP。” 

李晓超说,由于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信息7月1日前对外公布,部分企业在6月份抢出口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6月份出口增长较快。随着我国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恢复到正常水平。

超过11%的GDP增速再次引发了经济是否过热争论。

李晓超表示,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价格。今年的价格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重点主要是在食品,而其他一些商品供应还大于需求,有一些产品还在下降。

市场调高全年预期

对于此前媒体报道的中国GDP有望在今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李晓超说,德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2.5%左右,而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超过11%。可以肯定的是,中国GDP和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核实数据,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而德国2006年的GDP为2.3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 

上半年的数据使得市场进一步调高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如果这样的增速继续保持,年初设定的8%整体经济增速和3%的物价目标将被双双突破。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目前对2007年中国经济的普遍看法是前高后低,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经济明显减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我们原预期今年全年的GDP增速将达到10.5%,但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认为有可能达到11%。”秦红雨表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这个值可能会达到11.5%。

高增长的背后,隐忧犹存。上半年M2增速仍高达17.1%,M1增速为20.9%,比一季度还要加快1.1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的顽疾仍在。

另外,由于食品价格的带动,物价上涨压力仍比较大。李晓超表示,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股票指数在波动的情况下,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也存在着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也面临反弹压力。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与一季度相比加快了2.2个百分点。

“实际上二季度偏热的数据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新一轮宏观紧缩措施即将展开。”李慧勇预测,“包括加息、取消利息税和发行特别国债,以及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手段将优先实施,但也不排除行政手段的可能。”

秦红雨也认为,接下来的政策调控将是一系列组合拳,而加息和利息税调整或是最先选择。

[$page]
警惕物价房价叠加上行 通胀风险增加

汪时锋

6月份CPI增长4.4%的数据为市场带来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结果,上半年的CPI也因此“轻松”越过3%的警戒线0.2个百分点。而专家认为,如果房价、资源使用价格也同步上升,下半年通胀风险就已在风口浪尖。

食品价格推高CPI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扣掉食品的因素,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才上涨0.7%。”

据商务部监测,猪肉第一次价格上涨出现在今年5月下旬,在6月底、7月初,猪肉的价格还在上涨。有机构预测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食品价格上涨仍将持续。

此外,上半年,36个大中城市房价仍在高位运行。李晓超警示说,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以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也存在着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

“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食品价格的上涨确实给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支出负担。”李晓超表示。

如果“三价”叠加上行?

“由于食品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中占比超过1/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食品推动型特征,”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记者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分类指数来看,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开始上涨,这表明物价上涨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此外,近期以来相关部委多次表示,在下半年要加快资源价格调整的步伐。

如果资源价格出现了调整,居民服务价格将进一步提升,非食品的价格上涨速度也将加快。

“物价、房价以及居民资源消费叠加增长的这个风险其实一直都存在。”中信证券首席分析师诸建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但国家对物价有统筹考虑,资源产品价格属于国家指导定价的范畴,如果整体物价还如上半年一样高速增长的话,和居民相关的资源产品定价改革步伐会有所放慢。”

“我们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比上半年明显扩大,涨幅为4%~4.6%,比上半年提高0.8~1.4个百分点。”李慧勇表示,“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3.5%~3.9%,将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高点。”

针对这样的通胀形势,“下半年虽然经济增长仍旧较快,但随着物价的上升,实际GDP的增速可能放慢,GDP的缩减指数将表现较高。”巴黎百富勤公司分析师秦红雨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认为,“政府对通胀的调控将是组合拳,除了加息和取消利息税外,出口调控政策和行政审批政策将压制过热的产业领域和投资导向。”

[$page]
收入快增促消费 专家认为下半年房价仍将上行

汪时锋

上半年的经济发展终于迎来了消费提速、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性时刻,多年未见的收入提振成为消费高增的引擎。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日前亦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是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在收入高增的历史性时期,收入分配和使用将是宏观调控最重大的命题。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中,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在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在昨日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

收入快增是首因

从数据表现上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5.2%和18.0%。

李晓超分析认为,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首要原因。他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为30.2%,今年1~5月份,利润增速更是高达42.1%。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普遍加快、公务员工资改革,以及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和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都促进了各收入群体实际收入的增加。

在李晓超看来,居民支出预期较好、消费倾向提升是推升消费的另一原因。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二季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6.8,比一季度提高1.0点。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均在历史高位。

上半年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比较明显,与住房和汽车相关的消费增速尤快。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同比增长3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家具类增长43.4%。

从长远角度看,李晓超认为,汽车和住房产业链又比较长,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较强的带动影响。

专家:房价仍将上升

“这种收入拉动消费的增长势头一旦形成后,在下半年还会持续推高经济的增长。”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认为,“但住房消费的增长对房地产也会产生拉动作用。”

1~6月,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快。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887亿元,同比增长28.5%,36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与去年同季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通过增加供给来抑制房价的快速上升,这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国土资源部在上半年已经加快了土地供给速度,”巴黎百富勤公司分析师秦红雨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必然使得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加快,而居民较为强烈的住房需求还会进一步推升房价。”

尽管居民收入增速有了多年不遇的提高,但消费释放瓶颈仍旧存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委员们在日前刚举行的第91次全体会议上就建议,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这意味着,下半年在调控工业、出口和流动性的同时,财政补贴手段和工资改革将被摆上前台,有保有压地梳理下半年的经济运行。
[$p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