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独特的创新文化

来源:IT经理世界      2007/8/1   浏览6935次   

如何持续不断地创新对这个发展迅速的企业至关重要。

Google总部位于硅谷的山景(Mountain view)城,靠近101号公路。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成立于1998年,8年的时间里,它从斯坦福大学两位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创办的小公司,发展成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拥有7000名员工的企业。虽然101号公路附近已经有21栋建筑成为Google的办公室,很多上班时间来得稍微晚些的人还是不太容易找到车位,公司停车场的管理人员不得不经常挂出“车位已满”(Full)的牌子。

走进Google总部的办公室,就像走进了一个食物丰盛、玩具多多的小游乐园。据说当年Google公司最初创业的那一段日子里,大家非常忙碌紧张,为了工作,吃饭往往就是用快餐随便应付一下,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时间洗衣服。所以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Google给员工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免费餐饮,在公司里随处可见的是各种体育器材和休闲设施,还有专门的洗衣房和按摩室。

互联网产业变化迅速,Google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在这个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家几百人的小公司也许可以灵活多变,一家在短短几年内就膨胀到7000多人的企业,如何还能不断创新呢?换句话说,在这样一种轻松、活泼、舒适的环境里,一个人是会变得更为勤奋呢,还是会慢慢变得懒散无聊呢?

小团队与自下而上的创新

“你们有多少服务器?”“很多,但永远不够。”

“互联网的下一个大事是什么?”“这很难说。”

“你何时去中国?”“明年吧。”

“最近在忙什么?”“开会!总是有很多的会。”

在短暂地接受中国记者采访的时间里,谢尔盖·布林的回答像Google的主页面那样简单直接。1998年他和拉里·佩奇一起创办Google。也许在他们的观念中,对于企业管理和运作,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这两位创始人有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与工程师一起讨论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这对世界有什么好处吗?”“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吗?”有时候,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多在商业上有利可图的项目最终因不能得到批准而搁置起来。

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天下信息,让人人能获取,使人人能受益”,无疑这是一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使命感。但是Google轻松舒适的企业文化能够承载这样的使命吗?也许在看似轻松活泼的氛围下面,是另一种文化。

“雇用最出色的计算机科学家,将有智慧有激情的员工针对关键问题分成3~5人的小团队,扁平化的组织,海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的支持,工程师有20%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这些是Google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Google 地图的技术来自澳大利亚的俩兄弟,其中的一位不愿意离开澳大利亚,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于是Google就在那里专门为其开办了一个研发中心。

小团队的工作方式也许蕴涵着一个基本假设:聪明人大多比较要面子,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一个聪明人或许会在庞大的组织中很快找到“混”下去的方法,但是在有3~5人组成的小团队中,却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被大家认可。这样一来,Google甚至不需要像很多企业那样对这些人做复杂的绩效考核,团队中的成员彼此非常了解,相互打分也不会很离谱。

Google的工程师可以将自己创新的点子放在内部的网络交流平台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对这些点子做出评价。工程师可以利用自己20%的时间将这些点子落实为具体的产品。从整个公司的层面上来看,Google有TOP100的项目,用来评价正在进行的各个项目。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将所有员工调动起来,一起考察决定公司未来的各种研究项目。当这些由好点子发展而来的产品足够完善的时候,它们会被放在Google Lab里,这是一个向用户展示Google创意和产品的地方,同时用户的体验和反馈对这些还未正式推出的产品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建议。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给Google带来了很多新奇的点子,带来了新鲜的创意和活力。而这些是一家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最宝贵的创造力所在。这可以看作是Google互联网民主观念在公司内部的一种贯彻。由于有众多工程师的参与,Google也就可以尽量地减少管理的层级,使整个组织更为扁平。每年公司都会有高达1000万美元的创业大奖,给那些对Google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品和项目。

小团队作战,民主的项目评价方式和高额的激励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将Google变成了一个创新的实验室,在硅谷这样一个创业氛围浓重、到处是风险投资商的地方,Google也许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技术孵化器。
[$page]
20%法则与“笨”办法

3M公司给自己的工程师15%的时间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在无数的研究创新的书籍中,这几乎成为一个必须提到的标志性数据。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15%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在这种时间框架中工作的工程师是如何被考核的。

Google更加慷慨,给工程师20%的自由时间。事实上,从很多工程师的工作量来看,20%的自由支配时间并不那么容易安排出来。而很多工程师利用20%的时间做出来的东西的确很有创意。那个用来形象直观地显示全球搜索状况的在电视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地球仪,就是一位印度裔工程师利用20%的自由时间设计出来的。此人刚进Google的时候,曾经要求与CEO埃里克·施密特分享一间办公室,这个要求居然被埃里克同意了,两人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直到办公室重新调整,他才搬出CEO的办公室。

在Google办公室的楼道上有两个空空的衣柜,会有专人不定期地将免费发放的带有公司LOGO的T恤衫放在这里。为了得到这些令人喜欢的T恤衫,一位工程师利用20%的时间开发了一套系统,他在楼道顶端的墙角处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将摄像头与自己的计算机相连接,然后通过一个小程序自动监控,一旦发现有人在放T恤衫,系统马上就会提醒他并且会自动向他的好友发出电子邮件,提醒大家赶快到衣柜前拿衣服。

也许,你会觉得这位工程师实在是小题大作:为了得到几件免费T恤衫,要动用这么多高科技手段!但是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Google的一种精神:懒惰的技术天才。他们觉得有些事情如果能让机器自动解决,就让机器去完成。Google的新闻服务据说是一位工程师突发奇想的产物。每隔一定时间,它会自动抓取互联网上的新闻,集成在一起,推送到用户那里,这样就可以不用在互联网上到处寻找也能得到非常及时的新闻服务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Google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又显的有些“笨”。当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测试他们自己的搜索引擎的时候,曾经向当时互联网上所有能够找到的网页发出链接邀请,为此在一段时间里仅仅他们的工作就占用了斯坦福大学一半以上的互联网带宽资源,还招来很多不明就里的公司的谴责,以为是斯坦福大学的黑客在做怪。正是基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使他们的搜索引擎功能更为强大,使用也更为简便。这种传统到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按照Google负责公司产品研究和发展事务的工程部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博士(Dr.Alan Eustace)的说法,“一吨的数据好于一盎司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说,技术的关键在于高效运用计算资源处理以数量级为单位猛增的数据,在数据量相对有限时,一些简单的方法看似失败,但这些方法却能在拥有海量数据的情况下变得有效。

目前,Google在机器翻译领域采用的就是这种做法。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基于Web的翻译数据模型,然后运用决策理论做出决定(也就是得到翻译结果)。在他们所进行的阿拉伯语对英语的机器翻译测试中,经过21.9亿单词网络数据训练过的语言模型做出的翻译与人工翻译非常接近。

如今的Google的产品已经从当初单纯的搜索服务扩展到新闻、地图、图书等多个领域,并且开始全球化运营。如何在全球化运营中保持创新文化的活力,如何在众多的产品和服务中保持“不做恶”的信条,这对于只有8年历史的Google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真的是那样吗?

从Google总部采访回来后,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真的是那样吗?”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关于Google充满想像力的办公场所的图片让很多人将信将疑。采访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印证的感觉。这里我们选取在Google总部拍摄的一些图片,从这些图片里,可以看出这家公司那种轻松、活泼而又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

① 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游泳机!据说Google的创始人曾经向员工承诺要修建游泳池,但是一直没有足够大的场地,于是修了两个这样的游泳机,算是兑现了承诺。

② 真的到处都是饮料、食物!据说Google的原则是员工在100米之内必须找到食物。

③ 这就是那个可以显示全球搜索状况的地球仪!利用自己20%的时间做出这个东西的那个印度裔工程师曾经有半年时间和CEO分享一间办公室。

④ Google的员工如果购买混合动力的环保汽车可以获得5000美元的奖励,这辆改装后的电动汽车显得很酷。

⑤ Google的会议室。一个会议室有几个门,开会的时候往往有人为了找到那个开着的门要试好几次。
[$page]
Google 谷歌

周源/文

4月12日的北京,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其全球中文名称发布会上用一块块七巧板将“谷歌”两个字拼了起来。此时距他2004年以499万美元换取百度2.6%的股权已经有1年多了。

6年前开始提供中文搜索服务,1年前进入中国市场,Google似乎已经渡过了相对漫长的筹备期,伴随着Google第一次在非英语国家改变名称,施密特终于开始在中国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他说:“Google在中国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广告业务,预计会增长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我期望这个增长会很快到来。”

“进入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