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停盘”整治“捂盘” 南京亮出首张黄牌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8/8   浏览2634次   

“领证”半年不卖房被“停盘”半年

昨日,南京市房管局将金域中央街区项目“停牌”半年,勒令其明年2月份之后方可开盘销售,届时还不能涨价。原因在于,该项目在获得预售许可证半年仍未开盘,涉嫌囤房销售。

这是今年以来,南京针对领证却不卖房的“捂盘”行为亮出的首张黄牌。

8月2日,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王秀洲在南京市政府针对宏观调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消极等待、徘徊观望的企业,其增加的所有成本物价部门核价时将不予认可。同时,按照其5月14日之前销售的最高价进行核价。

6个月后依然按原价销售

《第一财经日报》通过这份《关于给予金域中央街区项目停盘销售的通知》了解到,作为中央街区开发商的江苏香溢置业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30日取得中央街区1~3幢、5~12幢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之后,因股权变动,两次改变开盘时间,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大消费者的不满,后来又以在建工程抵押为由,再次推迟开盘时间。

南京市房管局房地产市场管理处于2007年8月1日函告开发商,限定其3日内按照市场评估价重新调整抵押标的,解押三分之一的房屋上市销售,但该公司并未整改。由此,房管局认为“其行为已涉嫌囤房销售,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

最终,经过研究决定,南京市房管局给予该开发商六个月的停盘处理,自今年8月7日至明年2月6日止。

“即使开盘,金域中央街区也只能按照原来核准的价格进行销售,不会允许其按照以后的市场价进行重新核价。”南京市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

记者调查了解到,南京市下关区物价局在去年12月4日就下发了《关于香溢北城(一期)普通商品房基准价批复》(香溢北城为其项目之前的名称),批复其住宅商品房基准价为5500元/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算)。同时,根据南京市物价局《转发省物价局关于改进住宅商品房价格管理的通知》,允许销售价格在核定的基准价格基础上适当上下浮动,上浮幅度最高不得超过5%。

事实上,这个楼盘目前已经封顶,并从去年10月份就已经传出即将“开盘”的消息,销售均价最初定为5200元/平方米。之后,开盘日期几经推迟。7月中旬,该楼盘售楼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暂定开盘时间推迟到7月底,销售均价则大约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

昨日,记者再次致电该楼盘售楼处,售楼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有关开盘的通知,8月份开盘的可能性很小,销售均价也没有定下来。

“一房一价”背后的双方对垒

此次被处罚的中央街区是因为“领证”不销售,所以被认定“涉嫌捂盘”。但是现在在南京,更多的项目是已经符合预售条件,确实迟迟不上市,也不申请预售许可证。

昨日,南京城南的楼盘花雨南庭售楼人员表示,8月份可能依然无法上市销售,销售价格在8000元/平方米以上。该楼盘之前预期在7月份就上市销售,之后还曾推迟到8月份。但现在,该楼盘又称还未经过物价审批。记者了解到:“目前物价局审核价格最快需要2天,一般审核都在一星期左右。”

而“一房一价”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开发商的涨价。记者了解到,南京河西一楼盘本准备开价1.2万元/平方米,物价局核准价却只有6000元/平方米,所以该楼盘也迟迟不上市。

类似的“捂盘”与目前南京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相关。记者从“南京市网上房地产”了解到,截止到7月31日,南京全市商品房成交5万余套,而去年全年,南京商品房销售总共7.9万套。

就在日前,南京市江宁区本来预备出台政策,规定开发商开盘10天前公示,向购房人明确开盘日期。但是,由于江宁区的内部认购、炒房号等种种抢房行为成风,所以最终“夭折”。

据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王秀洲介绍,该局在抓好普通商品住宅明码标价、一房一价、批后管理、加强巡查等工作的同时,将督促“捂盘”惜售的开发商尽快上市,否则增加的成本一律不计入房价。他表示,南京市对新上市商品住宅执行“政府指导价”后,一些开发商消极等待、徘徊观望,其间必然会产生运行成本和管理费用,物价局对此将一概不认,仍按5月14日之前销售的最高价进行核价,多出的成本由企业承担。此外,还将继续加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对“捂盘”惜售行为坚决进行查处。

“只有获得预售许可证,才可能进行在建工程抵押,从而从银行贷款。否则开发商只能自己支撑资金链。但是,如果开发商宁愿不贷款,也要推迟申请预售许可证,迟迟不开盘,房管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南京市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对于“符合条件不上市”很难认定。(郝倩)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