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电单车的短命一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7/8/25   浏览8878次   

步入早秋,东莞掀起一股“禁电”、“治摩”风暴。本月15日起,电单车禁止上路;下月1日起,摩的禁止载客,并开始分区域、分时段、分阶段限制摩托车通行。电单车、摩的正在消逝,东莞曾号称“摩托上的城市”,摩托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禁电”、“治摩”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核心提示

  “对不起,从今天起东莞市已经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了,您没有听说吗?”8月15日上午11时30分许,在东城中路的一个交警执勤点上,一名交警拦住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新莞人。在执勤交警拦住的七八辆电动自行车中,有些车主表示没有听说过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事,有些车主则实话实说,“没有想到交警会查得这么严”。但结果都一样,执勤交警递上一份“禁电”的宣传单张后,要求电动车主把电源拆下,当自行车骑走。

  2007年8月15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东莞市政府决定从这一天开始不准电动自行车上路。这是继去年9月1日禁止异地摩托车上路后,东莞为整治社会治安、提升城市形象的又一举措。这种现在流行于全国其他部分城市的交通工具,在9月1日东莞分时段分区域限制本地摩托车上路之前,开始渐行渐远,提前淡出东莞市民的视野。

  出生:营养不良

  “东莞的电动自行车大约在4年前开始出现,但一直数量很少,只能在街头零零散散地偶尔看到。”东莞市交警支队一名老交警介绍:“主要是东莞的摩托车太多了,本地的、外地的,还有无牌无照的,假牌假照的。”电动自行车尽管比摩托车便宜、不用烧汽油,但在前几年的东莞,还是没有多大发展空间。

  东莞的人口结构不同于广州和深圳。稍微了解东莞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东莞是靠早期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加工企业起家的,至今东莞的企业结构依然是以密集劳动性企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东莞千万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工厂的打工一族。

  “他们平时基本上都在工厂上班、加班,基本上吃饭住宿都在工厂,只有在下班或者周末的时候才会到各镇的中心区域转转。”东莞市交警支队一位交警介绍,数量众多的工厂员工的出行方式,给摩托车载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六七年前摩托车载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

  据厚街治摩办主任介绍,随着人口增加,治安压力增大,尤其是路面“双抢”案件的多发,大约在五六年前,在各镇交通和交警部门默许下,许多村委会发展本地摩托车载客车主成为“义务治安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摩托车载客的发展,本地的、外地的摩托车都大量出现从事载客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公交车还是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空间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疯长:缘于治摩

  “电动自行车真正大量出现在东莞街头,是在去年禁止外地摩托车上路之后。”8月12日,在厚街、东城、莞城,许多电动自行车经销商对电动自行车的兴起都有一致的看法。尽管在去年治摩之前,东莞要禁止电动自行车的传说就有很多,但是不少打工者在禁止了外地摩托车后,为解决出行的难题,还是选择了购买电动自行车。

  “我买了电动自行车才4个多月,现在东莞就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8月13日上午,南城鸿福路与莞太大道交叉路口,23岁的业务员王勇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听说电动自行车可以拆下电源当自行车骑,但是电动自行车的设计和自行车不一样,骑起来很费劲啊。”

  同样,东莞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通告也让电动自行车经销商们始料不及。东城区东纵路的航海车行并不是吴老板的惟一店面,3年前,他就和朋友在万江开了第一家电动自行车店,一年多之前又在东纵路开出连锁分店。“刚开始卖电动自行车的时候,电动自行车还没有多大市场,生意不温不火。”吴老板说,“2006年9月份的治摩让电动自行车‘火’了一把,每天的销量也达到这3年以来的顶峰。基本上东城、万江的店里有多少台车就能卖多少,经常断货,一天卖个30多辆也不是问题。到了2006年底,销量便稳定在每天10辆左右。”

  今年的治摩行动曾让吴老板和众多同行对电动自行车今年的销量有所期待,“我们还盼着,今年9月,生意会和去年这时候一样红火。”但是今年的“禁电”通告让他们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报纸上一登出来‘禁电’的消息,生意便彻底归零。”原本被吴老板认为会在今年治摩后继续畅行于东莞一段时日的电动自行车,最终要比本地摩托车先行禁令,而且是全时段全路段全面禁止上路。对于电动自行车在东莞出现、兴盛到如今衰亡的命途起伏,他说:“真可谓是兴也治摩,衰也治摩。”

  随着东莞市去年禁止外地摩托车上路,东莞的电动自行车在各镇街都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许多工厂员工购买了电动自行车,甚至出现了用电动自行车载客的现象。许多以搭客为生的外地摩托车司机是这种新兴“电的”的发明人和效仿者。

  8月12日,厚街镇华润超级市场门口。

  走在厚街街头,在人流密集处的莞太路沿线,很容易发现“电的”司机的身影。电动自行车的后座被加装上一个可以让乘坐更舒适的椅垫和脚蹬,这几乎可以成为厚街“电的”司机的标志。在搭乘一辆“电的”的过程中,22岁的“电的”司机小王说,他所知道的“电的”司机全是外地人,以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居多,“估计有几千人吧”。

  “前面汽车站那边交警和交通协管员抓得紧,抓住就要扣车。”小王皱着眉头,解释没敢把记者拉到约定地点厚街汽车站的原因。在等待搭车费的过程中,一聊起今年的“禁电”通告,他手里攥着5元车费,看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

  这辆电动自行车是小王3个月之前买的,那时他刚从厚街一家工厂辞职,买车花费了1800多元钱,相当于在厂里打工时两三个月的工资。“我本来以为,治摩了,电动自行车拉客的生意会很好,没想到,电动自行车却比摩的禁得还早。”

  死刑:“突然”宣布

  不少人的生活因此改变

  7月29日,东莞正式下发的一纸“禁电”通知和大街小巷里的“禁电”条幅让他感到不知所措,“以前拉个客人坐在车后,遇到检查还能说是亲戚朋友,现在只要被抓,就要扣车。”他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早上6点就出门拉客,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到与女友租住的小屋休息,一天也不过几十块钱的净利,“‘禁电’之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做这一行了!”

  那几天,和厚街许多“电的”司机一样,小王正在考虑另谋出路,他和女朋友准备重新回到工厂做工,“不过打工的日子很苦,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坚持得下去。实在不行,就把这部车带着,回到河南安阳老家去。”小王说。

  “禁电”对不少普通市民来说,同样意味着生活方式,甚至是谋生方式的改变。据东莞市治摩办分析,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绝大多数都是新莞人。“禁电”后,许多原来骑电动自行车的新莞人都要改变自己的出行习惯:公交车或者自行车。

  杨先生是厚街一家工厂的文员,由于家住得离工厂比较远,他笑称自己几年来一直以“骑驴”代步,“只是这‘驴’隔一两年就得更新换代。”8月12日上午,在厚街镇一家自行车行里,他试骑着价值350多元的自行车,脸上依然挂着笑,“踩回自行车去。每天锻炼一下,也挺好的。”

  杨先生说,2006年9月份之前,他驾驶一辆外地牌照的摩托车,东莞全面禁止非粤S牌照的摩托车上路后,他很快换了一辆电动自行车,而如今,“电驴”骑了不足一年,“禁电”让他买一辆自行车代步。

  转卖自行车的店主尹女士却没有杨先生那般释怀,在她那间在厚街已营业一年多的电动自行车店里,虽然多数已经换成自行车,但仍然有近10部电动自行车孤零零地坚守在店里的角落。对她来说,“踩回自行车去”,可没那么容易。

  “禁电”通告发出后,尹女士原来完全出售电动自行车的店铺霎时没有了生意,她只得一边联系厂家退货,一边调钱购自行车经营,以减少损失。一周下来,自行车销量也只是一般。“再看看吧!”谈到店铺的未来,她叹了口气说,“试营一段日子的自行车,实在不行,也只能关门大吉。”

  还有一部分人因“禁电”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谋生方式转变。8月13日,在莞城文化广场、南城步行街、东城彩怡百货等地的街头可以看到,电动自行车主的大军中,使用其送水、送报刊、送快递、送外卖及进货送货的居多,其所运物品往往价值比较低,运输频次要求大,路途远,运输规模较小。

  南城塘贝市场一家兼营印刷及小饰品加工的档位老板,这几天就因“禁电”之后如何送货、进货而发愁。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