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它是有钱人才能拥有的稀罕物;上世纪70年代,它是普通人家最值钱的东西了;后来,它是婚嫁三大件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户人家有三四辆自行车已经不稀奇了,它是出门必备的交通工具;现在,它还存在着,但其代步功能已不同往昔……
自行车这匹“小马儿”的杭州生活
西湖边的车儿“运”味足
自行车新生活时代来了
与大商场相反的是,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总经理陈雄强却说,他们的自行车销量一直在增长,尽管这个增长是微弱缓慢的,但这是一个信号,说明“自行车新生活时代”来了。
自行车过去的那段好日子,在陈雄强的眼中却是“自行车旧生活时代”,自行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先是财富的象征,后来又演变成一种交通工具,将来它会成为休闲运动的载体———
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人们喜欢在假日骑车出游,甚至用汽车把自行车带到更远的地方。这时,汽车成了代步工具,自行车则是休闲工具。这就是国际上时髦的“六轮生活”。在杭州的四星级以上宾馆和西湖边,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提供自行车休闲租赁服务,可见自行车的“休闲运动味”正在渗入生活。
偷车贼警察照样在抓
想找失主现有点难度
随着自行车的身价不断下滑,丢自行车只是一般的治安案件了。
而且近两年,自行车报案率也有所下降,杭州武林派出所的阮水林所长分析,下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发案率低了,而是因为现在自行车对老百姓来说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了,为自行车来报案的人少了。
抓偷车贼这件事尽管不大,公安部门其实一直没有放松过,阮所长说,所里隔三差五的就能拎回来个偷车贼。可问题是,要想找着失主可就太难了,好多人发现自己的车丢了,根本不当回事儿,通常都不会到派出所报案。
阮所长认为,取消自行车上牌,对民警抓偷车贼影响不大,该抓的还是要抓,但可能会增加寻找事主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报案的群众会更少,大家想想连牌照都没上过,就算偷车贼抓到了,凭什么去领车呢?
所以警方建议大家,尽管不用再上牌了,可商家还是会给自行车敲钢印,并把购买者的信息登记在案,所以还是有据可查的。大家一方面在登记的时候,要详细地写上能够联系到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发现车子丢了,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及时报案。
自行车今起不用上牌
三大原因促使浙江动手
6月1日起,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交警部门对自行车取消了上牌制度。不过实际上,杭州的许多自行车上牌点并没有正式等到6月1日,而是早早地停办了上牌业务。
自行车上牌制度的取消和自行车本身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密切相关。
首先是私家车的迅猛增长。据统计,2000年末,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为39万辆,截至2005年8月20日,杭州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百万,达到104.9万辆,其中私家车突破30万辆。市区及5县(市)私人汽车的比重首次全部超过50%。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视。自1999年允许注册上牌以来,杭州主城区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6年多时间里迅猛发展,目前在册数量达到了40多万辆,现在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4左右。
相比而言,自行车的发展就有些窘迫了,现在杭州每月自行车上牌量已由过去的3万余辆,减少到2万余辆。杭州市主城区目前自行车注册数250万,实际使用率为60%左右,即150万辆。
除了地位下降,自行车身价下降也是促使上牌制度取消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除了浙江,国内的一些省市如四川、河南、北京等,也采取了取消自行车上牌制度的措施。(本文线索由读者周大伯提供)
从每天冲破300辆大关
到现在一天只卖20辆
昨天一天,市中心一家大型商场一天只卖出了20多辆自行车。
这个数据是非典时期自行车日销量的十分之一,跟上世纪90年代初的销售量相比相差甚远。“这些年来自行车卖不动了,我天天看销售日报表,几乎有一年没找到日销量大于30辆的数字了。”该商场负责人回忆起以往的销售盛况,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1989年商场开张时,自行车专区摆着清一色的凤凰、永久牌28寸自行车,排着队来观看、买自行车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卖出150辆不在话下。
1992年,山地车、跑车、赛车等新型自行车慢慢热起来了,自行车的颜色变得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可变速、车胎厚实、外形俏丽的自行车颇受年轻人青睐。自行车的日销量稳步攀升,达到200辆/天。
自行车销量达到高峰是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那时很多人选择购买既能健身又可代步的自行车,商场日销量屡屡冲破300辆大关。
此后自行车的销量便日渐下降,现在一天20-30辆的销售量当中,还多亏一种可折叠的新式自行车在拉动销量。可折叠自行车能放进汽车后备箱内,一些有车族时兴带上它们,开车到户外再做骑车运动。
永久牌28寸见证我的青春
年近六旬的周大伯,还记得平生第一辆自行车的模样(永久牌28寸自行车,整个车身都是黑色的)。因为有了这辆车,他上下班更方便,找对象也容易了。周大伯是在1970年春天买下这部永久牌的,那年他刚满20岁。工作了两年的他积攒了一笔钱,于是他花154.1元买了这辆车,为此还托了不少关系,用了供应券和工分券才把自行车拿到手。
“平时或者下雨天一般是不骑车的,真要骑的话,一天至少要擦三遍。”周大伯说,每隔三天他还要给自行车上一次油。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人们谈论“凤凰、永久”,就像现在人们谈论“捷达、富康”,谁家的自行车丢了,派出所会立刻立案侦查。
“那辆整整陪了我15年的永久牌自行车破得不能再骑了,我给自己和老婆都买了辆新车。”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车代替。“大女儿工作后,嫌我给她买的自行车不好看,自己去买了一辆山地车,还说车子能够自动变速,骑着就是爽。”周大伯说。
前两年,大女儿买了汽车,去年小女儿买了两辆电动车,其中一辆送给老爸。“现在只有老太婆还会偶尔骑骑自行车。”周大伯说,要是下雨天骑电动车不方便,他会选择坐公交车出门。
“CK1666”杭州最后一块自行车牌
昨天,住在江干区的陈先生,领走了杭州最后一块自行车牌。
陈先生的车子其实早就买了,一直没上牌,昨天路过小河下非机动车管理所时,听说是最后一天发牌,就跑过来看看,结果就凑到了最后一块“CK1666”。
牌照是昨天下午4点56分发出的,离车管所下班只有4分钟了,一堆记者围着陈先生的车子拍照,其中还有个车管所工作人员,也端着个数码相机留念,拍完还问:“画面行不行?”
所里的领导看着这个场面,很有些感慨,50多年的上牌史,就这么结束了。
剩下没发出去的牌照还有一大堆,领导对手下人说,“我们也拿一块做个纪念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