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禁止电动车 痛定思痛”——绿源如是说

来源:      2006/11/14   浏览7835次   

2006年9月23日广州交警首次明确了广州不准备给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也不让上路的表态,这在后来的《广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草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广州仍将不让电动自行车或助力车上牌、上路。据统计,目前广州共有电动自行车7万辆左右,这些车全都是"黑户"。电动自行车就像当年介于座机电话和手机之间的小灵通一样,得到那些既买不起汽车、又不愿挤公交车或踩脚踏自行车的人们的欢迎,几乎是必然的。电动自行车的命运,也像当初的小灵通一样,在中国不同的城市经历着不同的命运,像我们所在的杭州是允许它上路的,而在广州却要将它们赶尽杀绝。
 
浙江绿源电动车的倪捷则一直是电动车行业的一位“勇士”,每每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振臂高呼,总是以全行业的发展为己任,总是因了那些影响行业发展的突发事件而义愤填膺。那么广州的电动车事件发生之后,倪总又有怎样的高见,又准备了何种应对之策呢?以下转述我们对他的部分访谈记录。
 
倪捷:每一次这样的大事件都给行业以很大的启示,干哪行的都一样,发展道路总是曲曲折折,每一个行业人士都任重道远。我个人认为,当下电动车行业的大事件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内忧与外患。内忧指的是标准问题,与此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外患指的是交通问题,与此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是交管部门。这两个方面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长期困扰电动车企业的一块心病。
 
电动车行业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当前,尽管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但是不能忽视的,局部的限制性因素也层出不穷,成为严重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类似于广州禁止电动车上路这样的事件,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如临大敌,我们惟有团结一致共赴难关,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绿源的企业网站已推出“广州电动车的劫难”这一专题,旨在引起同行的重视并慎重总结前车之鉴以求应对之策。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是有着其现实需求的。今年7月9日,广东省自行车协会就曾向省政府递交专题报告,申请允许电动自行车在全省各地上牌上路,广东省人大代表也在"两会"期间专门提出"要求政府解除禁令,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建议。而只要法规明确,管理到位,电动自行车的许多弊端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可以规定电动车必须限速以解决"轻摩化"的趋势、规定电动车不能上机动车道以解决与机动车抢道的问题、把好电动车质量关以防车子频频出问题等等。试想一下,假如没有电动车,将50%的电动车换成汽车,你还敢想象一座城市的交通状况吗?即便一座城市的政府部门顽固得不能再顽固,即便万不得已要立法禁行,也必须考虑如何解决现有"黑车"的出路问题。
 
事实证明,像广州这样的重大事件往往拥有较大的余威而能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连锁反应,我想呼吁广大同行们警醒起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实际上雨点已经下来了),全力避免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应当知道,这样的事件是十分敏感的,广州一有行动,各大城市也将风声水起,到时候再采取措施就晚了。作为电动车行业的一员,绿源对于此类事件责无旁贷。业内人士要努力,各大企业更要做好表率,把精力放在品牌的互相攻击上是不明智的,更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当下,我们应当联合起来,奋力与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交管部门进行周旋与协调,要向其深入阐述电动车的存在价值,要引导其对利害得失方面进行认真权衡。我坚信全行业联合的力量必是强大的,大多数政府部门必是开明的,我们所作的努力必能感化社会,必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重演!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