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发展or地方保护?上海新能源新政上演"宫心计"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6/5/26   浏览9764次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政策似乎也逐渐在调整和平衡。

 

2.jpg

 

“新能源汽车好啊,有补贴,不用摇号还不限号。”在很多消费者眼中,新能源汽车一直以这样“大家闺秀”的良好形象出现,并成为受到热捧的香饽饽。的确在前几年,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舆论导向,都站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一边。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政策似乎也逐渐在调整和平衡。4月初,上海市发改委等七部门制订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2016修订)》(简称“暂行办法”)出台。

 

在上海暂行办法的新补贴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明显降低,补贴门槛也被提高,还首次提出“按量退坡”机制。

 

根据最新的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标准补贴是3万元,上海市财政补贴从3万元变成了1万元,降低2万元。总补贴也就从6万元降到了4万元。但是又增加了一项有前提条件的补贴,这个补贴额度是1.4万元,它设置了三项条件:发动机的排量要低于1.6升,百公里综合能耗要低于5.9升,且油箱的容积也必须在40升以下。

 

暂行办法一出,立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对于新能源车市场来说,之前一直都被国家补贴、政府补贴等关照的企业如同掌上明珠。这下一盆冷水浇下来,大家的反应自然都很强烈:有人为上海新的暂行办法点赞叫好,有人则认为暂行办法是一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一时间新能源市场如同“宫心计”般迷雾重重,市场内外“都是戏”。

 

不可否认的是,前几年的大力补贴政策确实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推力。

 

以2015年为例,虽然去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低迷,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热度却一直未减。根据估算,单车平均补贴高达10万元,一辆纯电动大巴的补贴甚至高达几十万元。在高额的补贴刺激下,新能源各类汽车呈“井喷”的状态席卷整个市场。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让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患上了“政策依赖症”:大量消费者会在补贴以及新能源汽车不限购政策刺激下购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一收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大幅减少。而高额补贴成为了部分车企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也加大了行业受政策影响的波动幅度。

 

政策补贴拉动了新能源汽车需求,但在补贴等外力的作用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存在泡沫,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市场需求。这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让企业以为需求旺盛从而扩产,最终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加大车企的压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新能源暂行办法的用意,是想将传统的“撒网式”补贴转变为环保细分的“限制型”补贴。通过各种细化的考核方式,来提高政策补贴的门槛,以此倒推新能源车企向前发展。同时暂行办法将补贴减少,以此强迫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进步,摆脱政策扶持,走出“补贴王道”的温床,最终实现突围和独立前行。

 

虽然上海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中的一个“巧合”却让很多人拿来推敲:之前一直热销的比亚迪秦只满足纯电动模式续航50km的要求,因此可以获得上海市1万元购车补贴款,地方补贴较去年骤减了2万元,降幅达到2/3。而上汽荣威e550满足了新政策的额外补贴,因此除了1万元财政补贴外,还可以获得额外1.4万元的补贴,加上国家补贴,消费者可以获得总计5.4万元的购车补贴。两车的补贴差距相差甚远。

 

上海暂行办法与上汽荣威的高度契合确实有打“亲情牌”的嫌疑,但是在很多城市,新能源汽车的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嫌疑”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明目张胆。

 

福建省漳州市就曾明文“优先采购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品”;深圳市也公开表示“电动专用车必须配套本地核心零部件才能给补贴”??地方保护主义似乎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规则。

 

虽然地方补贴可以在短时间内惠及车企和消费者,但是靠地方的加倍补贴来卖好车不是长久之计,这样只会拖延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研发速度,打击良性竞争机制,也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地补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绊脚石,政策不改新能源难有作为。”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车企都想来分享这块鲜肉。但补贴依赖、地方保护主义、汽车骗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处处都是心机”。

 

出现问题不可怕,就怕不去解决,相信未来新能源车市场也会如宫廷剧的剧情一般:宫斗之后,天下太平,车富民强。


(责任编辑:许江琴)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