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交了《关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实施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与监管等多项建议。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同时,他也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持续提升。
以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交了《关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实施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与监管等多项建议。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农村是共同富裕的洼地,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普惠金融则是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支点。
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实现了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商业运营,使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开拓乡村振兴建设资金来源、解决涉农企业和农业人口融资难问题上被寄予厚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实施的重要加速器。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工信部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软件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也使得相关经济主体能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红利。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运用,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动能,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破十亿,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0%,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
除利好条件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服务供给成本高、效率低,存在前期投入高、后期风险大、农民接受慢的特点。此外,也表现为区域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可靠性无法作出完全评估。
农民知识水平与信息化高新技术之间的矛盾也是掣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因之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但在农村地区一方面,由于“数字鸿沟”“知识鸿沟”的存在,仍有不少农民难以掌握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并不拥有支撑数字化的工具。一旦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代替物理网点,就容易引发技术性的金融排斥。
另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也受到数字化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与监管压力较大之间矛盾的影响。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新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给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带来新的难题。另一方面,农村非法民间金融和非法互联网金融机构获得了滋生的空间,这使金融监管在严防死守、紧密防控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之间难以平衡。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建议有关部门要强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光纤、5G 网络覆盖面和信号强度,消除覆盖盲点,缩小因硬件建设不足造成的约束。
建议银行机构要加快对现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中功能落后的智能金融设备进行替换或功能升级,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并培育农民的数字金融使用习惯。
建议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整合各有关部门间的信用信息资源,多级联动,构建更加完整的农村信用主体网络信用足迹,突破困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信用信息资源来源不足的障碍。
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做好“线上+线下”业务,研发适当有效的数字金融产品,主动服务农村地区的“长尾客户”。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农村产权抵押类、林权抵押类、活体抵押类等一系列信贷产品。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与监管
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行业标准的政策制定等。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监管部门要规范数字金融业务的模式衍生,做好功能监管、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共同防范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交叉产生的金融风险。同时,强化金融供给主体创新业务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稳压功能。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张天任表示,期待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乃至“强不强”,为“三农”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葛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