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方便轻捷、经济省力,近几年,电动自行车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60万辆。正当电动自行车以每年5万——6万辆的速度增长,成为申城不少市民不可或缺的日常交通工具时,标准的“李逵”电动自行车遭遇了违规生产的“李鬼”电动自行车的“挑战”,电动自行车市场上的200个品牌鱼龙混杂,让消费者陷入迷惑。这既给骑车人带来安全隐患,又给守法企业造成了生存危机。
早在1999年,我国就制定颁布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给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凡按标准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是有安全保障的。然而,有些生产厂商在高利润的驱使下,无视法规,为迎合部分市民的“非分”要求,“豪华车”、“轻摩”“应运而生”,把电动自行车的分量越造越重、车速也越造越快,这些车的车重超过40公斤,行走时速超过20公里,大大超出了《道路交通法》明确规定的标准,成为公安、工商、技监等执法管理部门整治的对象。有关部门曾对出现交通事故的电动自行车进行过调查,大部分原因是肇事车辆不符合生产标准、骑车人速度过快或酒后驾驶。其实只要购买符合标准的自行车,以规定的速度在规定的车道上行驶,就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针对本市电动自行车市场出现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整治措施,这一举措得到了本市15家大中型企业的响应:立即将“豪华车”全线停产退市。但违法企业却乘机而入,在生产销售“超标车”时,采用花样翻新、冒名套牌、张冠李戴等手法、甚至公然伪造行车执照和钢印,大搞“克隆车”。更值得注意的是,违法分子大规模低价批发兜售外地的“电动自行车牌照”,使大批超重超速的“超标车”挂上外省市牌照的“合法”身份,在上海的道路上招摇过市,泛滥成灾。
由此产生的后果令人担忧:
首先是消费者维权遇到阻力。违法厂商生产的“小马拉大车”的电动自行车,因电池容量不足给消费者的骑行带来麻烦,使近几年消费者有关电动自行车的投诉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仅今年,市消保委就收到相关投诉2043件。因有些是外地厂商的产品,消费者不知找谁来执行电动自行车的“三包”规定。
其次,严重危及电动自行车产业在上海的生存和发展。违法厂商的行为对上海的守法企业产生致命的冲击,给正在恢复元气的上海电动自行车市场带来更大的灾难:据统计分析,去年7月上海市电动自行车在车管所的上牌数量为6万辆,今年7月份预计可在8万辆左右。但今年7月份实际在车管所上牌的合法车数量仅为2万辆。现在,挂外地牌照的各种“超标车”正从崇明、宝山、嘉定等郊区“包围”上海市区。市场的无序和异化已造成业内守法大企业产销量大跌,生产半停、工人下岗、经营举步维艰;守法小企业更是难以为继,陆续关门歇业;守法的经销商入不敷出、苦苦支撑,不知所措。
“超标车”还给上海的道路交通安全埋下重大隐患。所有的“超标车”、“违规车”,不论是挂上“合法”的外地牌照或挂着伪造的外地牌照,还是悬挂套牌克隆的上海牌照,由于其体积大、分量重、车速快,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给路人和骑车者本人造成生命财产的危害,致使上海的交通安全事故激增,有害于上海交通的畅通安全和社会安定和谐。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市执法部门应坚守生产标准,加强市场整治,堵住违法企业的生产行为,毫不手软地打掉“李鬼车”,让“李逵车”安全上路,为上海市民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行车环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