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破纪录 股市雪上加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1/12   浏览2112次   

从本月开始至上周五,上证指数累计调整了10.73%,上周五收盘5315.54点,较10月31日大跌了600多点。 

而近日,央行再次祭起了上调准备金率的大旗,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9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年内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市场首次出现连续大幅调整,对于A股市场的走向,再度引起市场的关注。 

尽管此前历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市场几乎都以上涨对于央行的这一举措进行了回应。但是,在目前大盘出现连续调整,大盘蓝筹股带头下跌,个股泥沙俱下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出台仍然使市场对于未来股市的走向出现了担忧。 

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尽管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可能高达1900亿元左右,但是也可能意味着央行短期内不会加息,对于市场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利好。 

然而,11月8日,在10月经济数据出台之前,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警示了通胀压力。央行报告认为,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加息是调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央行不会专门就为资本市场而加息或者不加息。因为,只要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加息仍然是悬在A股市场头上的利剑。目前市场处在调整的状态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加速投资者杀跌,调整有可能会继续进行。

海通证券分析师潘晓轩认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于股市的影响从短期来看仍然有限。但是,随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流动性压缩,在宏观经济层面反映出来,在直接过渡到上市公司之后,可能从中长期对于市场形成压力。 

资金面趋紧 债市翻身难

郭茹

在触及历史最高点后,上周六,央行年内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3.5%,创下历史新高纪录。此次上调并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但央行再度收紧流动性的决心显然将令暗淡的债市更加萎靡不振。

“这是预期之中的事,并不觉得吃惊。”东莞商行债券业人士杨鹏说。 

对于此次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人士普遍并不感到吃惊。 

“央行在第四季度面临着比前三季度更大的对冲压力。”杨鹏进而表示。

四季度央票大量到期

一方面,今年第四季度央票到期量仍然十分巨大。根据万得资讯显示,11月、12月份到期央票达到5080.5亿元,明年1月份则有6800亿元资金到期,同时,12月份还会有较大的财政支出,规模预计也会达到5000亿~6000亿元,央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临的对冲压力较此前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受到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加剧影响,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央票规模连续维持在较低规模,也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无法有效发挥回笼资金的作用。 

央票发行利率近期已连续两周大幅上行30多个基点,显示出央行加大央票发行量的意图,但分析人士指出,在资金面受IPO影响显示趋紧的情况下,央票发行量很难有大幅增加,这就促使央行必然寻求其他手段来回笼流动性。

流动性形势严峻 

申万研究所债券分析师屈庆也表示,10月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接近3%,表明金融机构流动性仍然过剩,同时当月贸易顺差达到了300亿元,带来外汇占款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到期央票和财政存款在年底的释放,市场整体资金面仍呈宽裕状态,这促使央行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过剩的流动性。 

“当前流动性形势依然严峻。”央行在刚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继续对流动性问题表示担忧。 

债市更趋暗淡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于11月26日正式实行,冻结资金规模预计将达到1900亿元,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央行对于流动性回笼的进一步加强将令低迷的债市更趋暗淡。 

屈庆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短期内将使市场流动性更加趋紧,再加上中国中铁大盘股发行,短期内回购利率波动将加大。 

近期随着中国中铁申购日期的临近,资金面再度呈现趋紧状态,同时市场上短期债券的抛盘仍然严重。上周五,银行间14天和21天回购加权利率分别上扬了66.24和106.9个基点至4.844%和6.613%,而债券市场短端利率则继续上扬,1年期央票收益率上扬至3.9%~4.0%左右。

鹏表示,为打新股备战流动性的举动导致短券抛售压力持续不减,短端利率仍有继续上行的风险,同时央行对于流动性回笼力度的加大以及通胀压力有增无减,中长期债券利率上行的风险也在加大。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