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大中功亏一篑 缘于国美高价搅局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2/14   浏览3449次   

昨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宁”,002024.SZ)发布了“关于终止收购大中电器事项的公告”,中国家电零售业界筹备很久的一次大整合行动宣布失败。

今年4月9日,苏宁就收购大中事项发布公告称,苏宁已委托第三方财务顾问与大中就行业发展、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不过,昨日苏宁公告称,近期,公司及财务顾问与大中就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但公司综合考虑了收购成本、收购风险因素,双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公司经营一贯强调稳健,以自主发展直营店面作为公司连锁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司决定终止实施该收购事项。

苏宁的公告意味着本来已相当顺利的收购进程骤然停止。在上周,苏宁已完成对大中门店盈利能力的核算工作,也完成了对大中各个职能部门的清账。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12日下午,苏宁已将近期派驻到大中办公区域的员工全部撤走。大中战略发展顾问楼申光则表示,大中近期不会再和苏宁开展谈判。

某知情人士透露,本来大中本月初已经与苏宁初步达成收购协议,将内部存档的一些重要数据已经交给苏宁,计划在本月20日联合对外宣布“苏宁收购大中”之事。不过,因为国美突然开出比苏宁更高的收购价格,导致形势急转,苏宁才决定最终放弃大中。

苏宁收购大中告吹无疑对其竞争对手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0493.HK,下称“国美”)是个重大利好。今年前三季度国美销售额为303.19亿元,而苏宁前三季度销售额为280.4亿元,双方差距其实已相当小,所以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大中对于国美和苏宁而言,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国美新闻发言人何阳青表示,国美正在密切关注苏宁的公告,国美愿意去尝试家电零售业界的整合行动,国美目前也在与大中就洽谈收购事宜保持着密切的接触。 

国美某负责人则指出,国美已给大中报了一个收购价格,大中肯定最终归国美,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现,年销售额和净利润都大于苏宁的国美,在向大中支付所需收购现金方面,肯定会比苏宁更加具有资金实力;其次,在深交所上市的苏宁股价目前远高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国美,如果采用以“现金+股权”的收购方式,那在交换股权方面,张大中本人会认为持有国美股票今后的增值空间将更大。“择其优而合”,一直是大中一年多来对外抛出的示好信号。大中董事长张大中目前已无心恋战家电零售业,并在今年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大中投资”,计划在出售大中之后将会利用丰富的资金转战国内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行业。

昨日,苏宁某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终止收购大中对于苏宁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1+1”并不一定大于“2”,中国家电零售业界的并购整合行动中,失败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国美收购永乐之后,业务发展速度并不见得比苏宁快。苏宁今后还会以“自主开店”方式为主。

昨日,国美在香港联交所的收盘价为17.40港元,不及苏宁股价的三分之一。受此利空消息影响,昨日苏宁股票收盘价为62.78元,当日跌幅为5.58%。

对话

孙为民:苏宁放弃大中很难单纯比较得失

王珍

昨天,苏宁电器(002024.SZ,下称“苏宁”)公布终止收购大中电器。这宗原先被外界一致看好的“婚姻”为什么功亏一篑?苏宁总裁孙为民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在北京拓展市场,通过并购大中扩张或者自己开店哪个更有优劣?

孙为民:苏宁自己开店用不了并购大中花那么多钱;不过,自己开店则有个时间成本的问题。打比方,花10亿元去开大中这么多店,可能要用5年。因此,很难单纯去比较。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为什么到最后才终止,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呢?

孙为民:苏宁是通过第三方与大中谈判的,有一个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因,最后达不到就只好终止。

《第一财经日报》:大中是否将会投向苏宁“劲敌”国美的怀抱呢?

孙为民:不太清楚,有可能。

《第一财经日报》:国美一旦接手大中,会否形成家电连锁中的超强一极呢?

孙为民:假设有5家企业在做,出5个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可能呀,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

《第一财经日报》:苏宁今后在北京又将采取什么战略?

孙为民:放弃并购大中之后,苏宁将继续加快在北京开店的步伐。目前苏宁在北京才有40家门店,而像北京这么大的市场,苏宁开到100家门店都是有可能的。不过,苏宁也不会因此而突击开店。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