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收入两极分化 分配格局调整待解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1/8   浏览3055次   

 一项对1978年~2006年所有行业收入的研究表明,自2002年以后,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一结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的研究者对1978年~2006年十几个大行业的人均实际工资的概率分布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的格局已经从“单峰”分布向“双峰”转变,即从大多数人的收入分布在平均收入水平附近,转变到一部分人集中在较高的收入水平,另外一部分人集中在较低的收入水平附近,并且形成了稳定的格局。

数据显示,1978年,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6个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社会服务业”人均工资之比仅为2.17倍;2006年,全国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最低的“农业”人均工资之比高达4.69倍,全国这一比值最大的省份已经接近6倍。

收入差距曾一度缩小

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1993年为界,中国各行业的收入分配在此前后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特点。

在1978年到1992年间,行业工资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十几个大行业的实际平均工资始终呈现出“单峰”分布的格局,行业收入分配没有发生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行业工资收入的集中程度显著提高,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反而有一定的缩小。

顾严表示,主要原因是当时正是我国改革重点向城镇转移之际,进入全面改革的阶段,各行业的积极性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行业的实际工资收入增长提速,行业间收入差距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小。

具体到各个行业来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建筑业”三个大行业在1979~1982年间稳居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前三位,这三个行业的工资增长率也位居前列。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行业工资增速的相对位次发生了下降;原先工资水平较低的“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行业实现了工资水平的加速上涨。

而前述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工资增长率12%~13%,但其增长率排名仅为倒数第六、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二;1979年工资排名居倒数第一、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三位的“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实现了16%、24%和15%的名义工资年均增长,增长率分居第三、第一和第二位。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从1997年起,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拉大。

两极分化趋势加强

顾严表示,从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看,“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工资水平迅猛提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到了缩小行业差距的作用。

但是,这些行业在工资收入跃居各行业领先水平以后,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了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动力源。“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工资增速的上涨加剧了行业差距的扩大。

顾严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以后,行业收入分配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2002年以来,工资收入排名前4位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了12%、20%、15%、和16%的年均工资增长;除工资收入第一位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其他三个高收入行业的工资增长率显著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

而收入水平位于倒数第一位的“农林牧渔业”仅实现了9%的工资年均增长,排名倒数二、三位的“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工资年均增长率不及12%。

到2006年,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更强了,顾严表示,尤其是在平均实际工资8000~1万元(2006年名义工资3万至4万元)左右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收入较为集中的“矮峰”,很有可能成为加剧行业收入两极分化的重要力量。

在处于这个“矮峰”位置的有四个行业,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金融业”具有垄断性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则是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新兴行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显示了各行业在行业工资分配格局中的相对位次的变化。

该项目的参与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顾严在研究中将官方统计的数据合并为14个大行业,然后按照平均工资由高到低将它们划分为五个等级的收入组,分别为平均工资收入“最高”、“中高”、“中等”、“中低”和“最低”组。

从1978到1996年,原先位于最高收入、中高收入等级的行业在各行业中的平均工资位次下降;最低收入、中低收入组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教文卫体业的收入等级上升。这两股力量共同促进了这一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低收入行业一直没有摆脱不利地位;同期,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科研和技术业、金融保险业等高收入行业或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或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各行业中的相对位次。顾严表示,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为两极分化趋势的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至今,在14个大行业中,农业、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的工资水平“始终落后”,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科研和技术业的平均工资“始终领先”。

制造业、建筑业、地质和水利业的职工工资相对位次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降以后“一蹶不振”,采掘采矿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平均工资排名变化表明这两个行业的收入呈“新贵崛起”之势,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工资相对位次则呈先升后降的“倒U曲线”形态,教文卫体业和公共管理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直属于“稳定中产”的类型。 

对于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分布和相对位次变化的原因,顾严认为主要有产业机构升级的因素和垄断的原因。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传统行业收入增速较慢、新兴行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在完成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外,很难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收入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增加值份额提升较快,就业份额却增长缓慢,归因于其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特点。第三产业的崛起,已经使一些服务类行业的收入水平迅速提升,其中科研和技术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甚至跻身于各行业工资收入前列。

其次,行业市场结构的特点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增收乏力、垄断性行业增收迅猛的微观基础。一般竞争性行业,由于国有经济的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下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往往通过放慢工资增长的手段来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垄断性行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水平、工资总额近年来实现了显著超过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职工人数却没有相应地增加,所以平均工资增长迅速。

2006年,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就业份额约为20%,其工资份额仅为15%;同年,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等具有垄断特征的行业就业份额为10%,仅相当于前述几个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一半,其工资份额也达到了15%。

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而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权衡看来,中国收入差距整体上看的确在扩大,而且目前的差距已不利于经济增长。

权衡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中国收入差距情况很复杂,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等多个方面,虽然中央采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拉大,但客观上仍在拉大,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里,属于短时间里收入差距拉大比较快的。

权衡认为,人们往往关注收入差距,其实还应该注意消费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不同的消费水平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福利改善程度。而包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差距在城乡之间比较突出。

至于衡量收入差距的标准,在基尼系数之外,权衡提供了三个衡量收入差距的补充性标准,包括经济增长标准、收入流动性标准和社会心理承受力标准。权衡认为,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不利于经济增长,因为内需不足与中低收入阶层储蓄率居高不下密切相关,而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投资引起通胀,消费萎靡造成通缩,必须引起重视。

收入流动性标准往往不被人重视,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也很大,但它们收入流动性大,社会依然平稳。权衡举例说,看收入流动性,不是看一年,至少看五年,五年内穷人是否收入有明显的改善,收入流动性快意味着机会公平。同时,一定时期内普通民众对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力也能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标准。

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权衡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将收入分配差距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内容;建立中低收入者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消除一些不合理因素,取缔一些不规范收入,减少非正常收入;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也要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贫困人群等倾斜,加大力度。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