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一个来自浙江富商家庭的扬州大学新生,一入学就问高尔夫球场在哪儿,对六人一间的宿舍表示不满,而且公开声言不愿意和穷孩子住一起。尽管经过学校有关领导的一番谆谆教诲,这位富家子弟立刻有所觉悟,马上跟老师道了歉。但是,就算我们相信该校有关领导说服力超强,而且90后一代人善于改过,至少这位新生此前的这番话,说明我们有些富家子弟,连同他们显然无力教子的父母,都有点找不到北。
虽说江浙自古就是富裕地方,但现在的浙江富翁绝大多数都是改革三十年来才发的家,老一辈的富商大贾,四象八牛之类,不是断了香火,就是去了海外。笔者几番回老家,见过的富翁大半泥土气未消,自己前半生还在下田,可眼下家产过亿。这样的富翁,不用仔细找就能排成一个连,出手之阔绰,让我这种教书匠很是汗颜。然而这一代新富翁,子女的教育居然成了问题。说实在的,能考上扬州大学的,已经算是富翁后代中的佼佼者了。很多人尽管砸下大钱,把子女送到贵族学校,高考的时候也依旧不争气。还有些富翁干脆不让孩子上大学,或者早早习商,或者干脆放任在家闲荡,反正家里的钱怎么花也花不完。
这种现象跟整个浙江对教育不够重视有关,文物之邦的有钱有权者,眼界如此之浅,令人惊叹。官方聩聩,民间也聩聩,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文化大省,现在的经济强省,只有一个强并起来的浙江大学还马马虎虎。有钱干一切事情,就是没钱办教育。官如斯,民亦如斯,发了财的一代新富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觉得知识有什么重要,教育算什么东西,因为他们自己就没受过多少教育,也不耽误发家致富。
平心而论,那位扬州大学新生的言行,并不是最令人不堪的,网上超级火爆的以富骄人的例子,前前后后已经有不少了。一代先富起来人的子女,从小在钱堆里成长起来,在父辈富气冲天不加掩饰的氛围中生活,从小花钱如流水,穿名牌,开高级车,连高尔夫都会打了。显然,这些富翁不知道,在欧美发达国家,那里比他们富上千百倍的工商巨子们,其实都倾向于让子女在平民的氛围中成长,多花一分钱都得自己挣来,上大学必须自己打工赚学费,要开车,也多半是自己打工挣钱买的二手车。
现在中国新一代富翁的这种教子习惯,其实也是古代富人的传统,有了钱就惯儿子,老子创业儿子花钱,最后崽卖爷田不心痛,后人败了前人的家。富不出三代的古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周期循环着在中国徘徊。很多研究者认为,在西方,甚至在日本,都有十几乃至几十代的巨商家族,财富长期积累,因此比较容易形成企业规模,也利于资本发展。但在中国,一个商家品牌刚创出来,往往就被后代败掉了,总得从头开始。应该说,这种状况,我们的富翁的这种教子方式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进入近代以后,这种循环有所改善,晚清以来一代染习了欧风美雨的新式工商业者,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进新学堂,出国留学,回来用新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可惜,这个过程刚开始,就中断了。改革以来重新开始的新一代企业家和商人,由于本身见识短浅,又重蹈了古人的覆辙。眼见得,富不出三代的魔咒又要显灵,这是中国富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