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服务的一批纯电动场地车(俗称电动小巴),于9月底陆续返回武汉后,目前有188辆趴在蔡甸区的一处场地内,日晒夜露。
这批电动车属于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昨日,公司副总经理鲁会阶介绍,奥运期间租借了415辆电动小巴给奥组委在京服务,目前除部分车辆留在北京,有225辆回汉,其中37辆被分往该公司硚口、青山和武汉开发区项目部,拟投入营运,还有188辆暂无去处。
来到硚口的18辆电动小巴,被交警禁止上路。交管部门解释:这种车辆尚在试运营阶段,也无法为其登记号牌,而按交通法规规定,没有号牌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即使“网开一面”,电动小巴最多只能在小区内部行驶。
近年来,电动小巴在受到乘坐者欢迎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称其为“大麻木”,对其驾驶员素质、占道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质疑。
看似“大麻木”的纯电动小巴,其实有着高贵的出身——它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项目。
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公司行政经理张翊告诉记者,这个国家高科技863计划项目落户武汉后,2003年7月,由武汉市政府牵头,依托东风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公交集团等单位,武汉成立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公司。
目前全国有7个电动汽车示范运营试点城市,武汉是成立最早、投放车辆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乘客人数最多的城市。目前,全市约有电动小巴400辆。
然而,公安交管部门却未对这个新生事物作出明确界定。记者从武汉交管部门了解到,如果严格禁止电动小巴,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市政府的产业政策,但又不能放任不管,于是出现似管非管的混沌现象。各区交通大队的管理尺度也不尽相同。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