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地方财税支柱,更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力量,其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态势
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最早出现在中小企业中。新华社近日报道说,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局已从制鞋业逐渐波及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产业,从珠三角逐步蔓延到长三角及各地,从外贸加工企业向上下游配件装配企业传递。
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5%,全国税收的48%、GDP的58%来自中小企业,全国进出口的62%、就业岗位中的75%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是地方财税支柱,更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力量,其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态势。
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的状况,已经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解危纾困措施频频出台。仅在税收方面,就相继出台了增值税转型由东北地区试点推向全国、上调出口退税率等新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人们注意到,各地政府在纷纷出台政策不许企业随便解雇员工的同时,也在有针对性地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如北京市除了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及工资性岗位补贴外,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适当降低社保缴费费率;明年广州也将大幅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从事的多是日用消费品的制造业,多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所占比重微乎其微。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让多少中小企业切实受惠,还要认真分析,并给予关注。
GDP和财政收入一直是考量地方发展的两个“硬指标”,提升它们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建大企业、上大项目,而这些“大家伙”对就业和持续就业贡献如何却是值得考量的。交通、水利、住宅、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等建设,虽然在施工时期可以大量吸收农民工就业,但是项目完工后,并不持续地保有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更加凸显。因此,在政策选择上,政府更要注重支持那些能够更多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些地方政府也承诺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还有,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此次危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好的苗头已经出现,银监会近日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力求从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上为小企业金融服务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鼓励银行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机构性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小企业市场。
危机能否成为转机,成为发展的机会?我们面临着不小的考验。给中小企业更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