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来源:爱玛      2009/2/4   浏览6547次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参与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

——从“鲶鱼效应”谈中国电动车行业崛起之路

鲢鱼效应又叫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也称鲇鱼效应(Weever Effect)。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运行机制,并促进食物的发展。

2008年岁末当口,正是对中国电动车行业做一番总结的绝好时机,一连串的负面经济效应给本就命运坎坷的电动车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场金融危机,如何重新认识行业的发展之路,显得尤为关键。据相关人士统计2008年电动车产销量,相比2007年下降幅度达10%左右,相比去年的2100万,电动车行业损失的不仅仅是几百万的总量,更重要的是行业信心严重受挫,很多同行黯然退出,特别是到了年底淡季,企业、经销商怨声载道……不禁要问:难道2000多家企业就没有一家发展像样的,难道上万家经销商销量全都在下滑,电动车产业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大?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命运难道真的要葬身于此,还是在酝酿下一次更大的崛起?当然作为关心行业发展,希望见证行业辉煌的广大同仁时刻都在思考这些难题,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问题,行业还能否再次崛起,如果能,如何才能崛起?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身处行业的企业个体,整体是由个体组成,个体发展的企业样本对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有着至关重要的参照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是行业崛起需要什么样的企业,行业目前有没有这样的典型,我们能从他身上学习、领悟到什么,对行业健康发展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让我们从头理清思绪,找出答案。

行业发展所处阶段

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自1998至今已有十余年,如果把行业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来看,就会一目了然。1998——2002年为第一阶段,行业产销量增长速度每年以100%递进,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稳步增长,逐年递增,但是总量小,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第二阶段为2003-2006年,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电动车最为辉煌的四年,产量从400到1800万辆,平均每年以8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06年达到顶峰,很多企业的增幅都达到翻倍甚至更多,这一阶段电动车行业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初具规模性的产业。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今,就是有些行业人士称为“洗牌”的阶段,其实说洗牌还为时过早,说行业调整期或许更切合现状。虽然2007年品牌数与经销商很多都退出行业竞争,但是这一年产销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只是增幅减缓,2008年颓势持续,到年底与去年同比产量下降10%,总量与2006年持平,达到1900万辆。按照漏斗理论,2009年甚至接下来几年行业都将持续这种发展趋势,直到行业达到第四阶段,即平稳发展阶段,届时,行业格局将基本成形,产销量也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这期间有两个变数,其一是上行,即行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健康,积极进取,会把这期间的过程缩短;其二是下行,行业信心受挫,大量品牌和经销商退市,失去信心与斗志,整个行业处于消极氛围当中,其结果不言而喻。

产业空间还有多大

中国电动车市场保有量07年底就已经超过了8000万辆,年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十年来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如下:1998年5.8万,1999年19.8万,2000年48.8万,2001年107.4万,2002年787万,2003年1687万,2004年2847万,2005年4347万,2006年6307万,2007年8855万,2008年预计将达到一亿辆。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人们日常代步及通行的主要工具之一,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产业规模增长的速度一度出乎人们的预料,但是据相关人士分析,这种增长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国民用代步工具主要有三种,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摩托车目前在很多城市已经被列入禁止范围,但是仍然有近8000万辆两轮摩托车的规模;目前我国自行车的总量约五亿辆,如果其中的10%被电动车替代也就是5000万,这个数字相当诱人。

行业需要什么企业

既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成长上升阶段,而且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我们没有理由被眼前的一点困难所吓退,更没有理由就此止步不前,怨天尤人。企业一般分三种,积极进取型、稳健型、消极待视型,纵观行业目前发展的状况,80%的企业都属于消极待视型,对目前市场持观望态度,节衣缩食,以避“寒冬”。虽然稳健发展是每个企业的愿望,然而身处竞争大潮,不进则退。虽然在此危机当中,行业少了烦躁,企业少了喧哗,但是激情也因此打消,进取意识也因此退却,致使行业陷入了新一轮的萎缩危机。

那么行业要想重振雄风,又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呢?相信已经不言而喻。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参与企业,促进整个机体的发展。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中国电动车行业目前的困境正是这样一个竞争群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结局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时候来了一条进取心极强的鲶鱼,大口吞噬着市场份额,最终会威胁到自身利益,于是不得不动了起来,重新焕发活力,再次暴发求生机能,于是整个机体在鲢鱼的带动下,不仅成功获取了生的机会,生命力也比先前更加强劲。

行业需要这样一条能够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的鲶鱼,而且已经迫不及待。

为什么需要“鲶鱼”

生存或者死亡,没有中间路线 TO Live OR TO Die

2007年,当生存还是死亡第一次摆在电动车企业面前时,惊慌失措,避之唯恐不及。时过一年,虽然倒下的品牌时有耳闻,行业面对这种状况也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然而今天重提生存或死亡并不是要扫大家的兴,实在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忌讳而消逝,反而如影随形。有的企业或许认为还有第三种选择,然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没有第三种选择,要么生,要么死,与其时刻受死亡的威胁,不如痛痛快快的生。鲶鱼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它能让我们生,而且是更好的生。当然对于一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则另当别论。

竞争是高压锅,有压力才有动力

最好的管理者是把企业变成了高压锅,锅里的每个米粒都保持着充分的活力去冲击锅壁,并让自己完成了由米到饭的质变过程。保持这个压力,就等于是保持企业的活力。行业如企业,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最终将促进行业整体向前发展。而引起竞争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引入鲶鱼。

鲢鱼不仅带来了竞争,更带来了希望

在生存或死亡面前,压力让我们变得有些惊恐,甚至有些参与竞争的企业会破口大骂,这条鲶鱼完全是来搅局的,不仅没有给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反而破坏了行业的一些规则。其实我们大可以放下怒火,学习鲶鱼的制胜之道,换句话来说,我们自己也大可以在压力下成长,甚至是升华,与鲶鱼匹敌,如此这般,行业必定能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螺旋前进,或许这才是竞争的真谛。不仅与别人竞争,更是与自身的抗争,战胜了自己,方可以出奇制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鲶鱼不仅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可怕的竞争,更带来了生的曙光和行业重新崛起的希望。

行业里有没有“鲢鱼”?

既然鲶鱼效应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希望,接下来的问题,行业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企业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企业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其一,发展良性,积极向上,企业上下进取心强;其二,企业有一定规模,足够影响到其他企业;其三,发展速度快,且健康、稳健;其四,符合电动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话语权。当然这些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他的也还有。

比对一下,要想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确实很难,但是行业还确实有这样的企业,不仅发展良性,而且发展速度行业有目共睹,从2007年开始发力到2008年已经成为行业前几名的企业,其大手笔的营销模式、精细化的管理架构、高精尖的人才结构、时尚靓丽、品质过硬的产品体系无疑在行业勒紧腰带的寒冬季节,让很多企业望尘莫及。她就是中国简易车的典范企业——爱玛。

爱玛具备了成为行业典范的条件,但其实并非吞噬其他企业的鲶鱼。

爱玛充当什么角色

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说爱玛是“鲶鱼效应”中的鲶鱼又不是完全恰当,在这里仅指其具备了上面四个条件,有条件成为激励行业其他企业动起来的企业。与真正的鲶鱼根本的区别在于:爱玛并不像鲶鱼那样吞噬其他企业,反而是互帮互利,以自身的身先士卒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参照范本。

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爱玛深信,行业的未来不是存在于企业间相互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而是团结协作,和谐共生,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强,为此,爱玛身体力行推广“羊文化”,期望发展自己而不威胁到别人,并期望和更多的行业同仁共同发展,一起成长为行业不同领域的“领头羊”,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这看似矛盾的鲶鱼和羊又怎么能够是同一个企业呢?其实只是我们看的角度不用,观点自然不一样,爱玛本身并不具有威胁性,然而对于行业里那些驻足不前、不思进取的懒汉企业来说,任何成长性的企业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威胁。爱玛不仅没有阻碍行业的发展,反而是鞭策了这批企业,为中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