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0年世博会临近,除了快马加鞭进行关键技术突破之外,如何让这些技术在世博会结束后,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产业化应用,也应“未雨绸缪”。在昨天举行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会议上,来自科技部和上海的有关人士认为,应借鉴北京奥运经验,将科技成果与盛会之后城市的长期发展定位相结合,让创新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产业化。
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会口号现在已成为北京的城市定位。以新能源交通工具为例,锂电池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已列入北京的整体交通发展规划中。再如上海提供的2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奥运会上零故障运行7.3万公里后,并未就此“功成身退”,而是到美国加州继续接受行驶“考验”,目前每辆车在专用的测试路段已行驶了700多公里。如通过测试,将获得美国的相关认证,为燃料电池汽车开拓国外市场奠定基础。
据统计,在140项世博科技攻关项目中,大部分已完成预定目标,并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中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如此,世博科技专项取得的效果,还将在201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产生持续效应,这也是专项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有关人士分析,上海科技在信息、能源、交通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经过世博会这一大规模的示范应用,必将在集成度和产业化方面更上一层楼。
借鉴北京的经验,上海已做好“后世博时代”的相关布局。同样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世博会期间将有1000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园区内外示范运行。其中,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300辆电动汽车将在园区内,向世人兑现交通“零排放”的承诺;还有500辆混合动力汽车,在园区外围运行。待世博会结束,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可用于城市公交系统,燃料电池汽车则继续研究其可靠性,包括加氢站的布局设计等配套工作,也将提前启动。其背后,是整个城市已做好规划,“虚位以待”新能源汽车的登场:根据规划,2012年全市汽车年产量中10%的席位将让给新能源汽车。届时,上海一年将节油0.78亿升,减少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除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半导体照明(LE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新兴产业“后备军”正摩拳擦掌,将世博大舞台作为产业起飞的“跑道”。例如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家”,绝非仅仅为了展示,它的设计理念中,就体现了上海夏热冬冷、雨季潮湿的气候特点,实用性很强。而且,为方便在世博会后及时推广,“生态家”中采用的成熟技术与前瞻技术的比例将控制在7∶3。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