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两轮”向“四轮”的轮型革命

来源:中国摩托车网      2006/8/4   浏览18142次   

         从“整天花着脸,手从来没洗干净过”的个体修理工到跻身国内摩托车企业10强,再到入主安徽通宝汽车,染指汽车制造业,宗申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而随着“两轮”向“四轮”的轮型革命,它的跨越式成长将更加让人不容小觑。

         终结组装时代90年代初,一次偶然帮人购买摩托车的经历激发了左宗申最初的创业冲动。在这次交易中,他敏锐地嗅到了中国摩托车发动机的短缺和背后的商机。随后,他背着一台雅马哈两冲程发动机,跑了全国59个摩托车发动机生产厂,证实了他的发现:当时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供不应求。1992年,左宗申东拼西凑注册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此投身摩托车行业。靠着自己自主开发生产的70CC发动机成功,在“几乎所有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赚了钱”的1994、1995两年中,宗申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如果说杀进这个行业,凭的是敏锐的直觉和还不错的运气的话,那么宗申后来的迅速壮大,靠的是扎扎实实地做产品、做技术。随着公司的迅速发展,宗申开始对以往什么都自己生产、投资的“高、大、全”模式进行反思,开始把自己定位于行业的“组织者”,左宗申说,在中国,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国内有上千甚至上万家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商,怎样在这些零部件中选出质量最好、价格最优的零件来进行组合,就需要组织和管理。在去年召开的“中国质量竞争力高峰论坛”上,左宗申立下了“三年打败日本合资企业”的豪言壮志。宗申意识到,摩托车整车企业要真正做强,必须终结组装时代,开始制造新模式。

         宗申三步棋左宗申给自己的企业设了三步棋。第一步,建设宗申自己掌控的零部件制造体系,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宗申招揽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配件厂进驻宗申工业园区,并要求部分企业“专供宗申”,彻底摒弃“一件供天下”的配套格局。第二步,进军高端市场。2003年,宗申开始生产大排量的摩托车,推出了150CC和200CC的“宗申赢家”跑车,直接瞄准高端用户。投资两亿多元在宗申工业园内建成了年产30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的新工厂。第三步,与世界著名摩托车企业强强联合。宗申与意大利比亚乔敲定合资,在广州佛山生产踏板车。同时,与美国哈雷合作,推出使用联合品牌的摩托车。

         两轮变四轮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5%。关于摩托车行业是否是夕阳产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左宗申是坚决的反对者之一。但摩托车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并且发展空间已很小却是不争的事实,宗申决定另谋出路,而最现实的出路就是汽车。做了四年汽车梦的左宗申,2000年全资收购重庆渝汇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获得汽车发动机技术;2001年底,从韩国和德国购进设备,进入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2004年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谈妥,将比亚乔的微车转移到中国生产;这些不动声色的步骤,将宗申进入汽车制造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宗申进入汽车,不仅是单纯的行业转变,也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次大变脸。左宗申说:“宗申集团进入汽车行业,将不可能克隆原来在摩托车行业的成功经验,走利用配套资源搞组装、打价格战的老路子。”显然,宗申将完成一次艰难而又极富挑战的自我超越。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