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暴热的冷思考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09/6/24   浏览4848次   

2009年对于中国的汽车界来说,最热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更具体来说,电动车成为本土企业的最大的亮点。4月结束的上海车展,简直就是一个电动车的海洋,各个厂商争先恐后出笼的电动车量产计划,感觉中国马上要进入到电动车时代。

如果说电动车的热潮在2009年之前还是比亚迪的一个人的公开游戏,那么2009以来,电动车就成为几乎所有本土汽车企业,乃至合资外资品牌的一个盛宴。

2009年之前,比亚迪汽车的王传福携手机电池大王之余勇,不仅仅推出F3DM双模混合动力车型,宣称要量产电动车,而且高唱铁电池之歌,筑巢引凤,惹得世界股神巴菲特亲自光顾,慷慨解囊。而最新的消息说,大众汽车已经与比亚迪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指向混合动力与电动车技术。

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将电动车的热潮推到了一个顶点。规划中明确规定: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以电动车为主要导向的政府鼓励发展的思路和脉络基本一目了然。

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提出了质疑。有人士表示,规划提出的目标很难达到,能够实现1%就不错了。

而目前市场上的反应也表明一些厂商过高宣传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比如,某厂商推出的一款新能源汽车,至今仍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普遍的接受和推广。

从2009年到2011年,为期三年的规划和目标,特别是庞大的资金支持,将引导中国汽车厂商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这些资金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由谁来决定分配、资金投入产出的实际效果如何监控,可能都是一个问题。

目前万马齐喑的新能源汽车开发的热潮,不能说不与争食国家的免费资金支持有关。

第二个问题是,电动车路线是否适合中国长期的发展目标。从产业振兴规划来看,国家强力支持和鼓励的主要是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图谱上,电动车只是其中一个分支而已。我们能够完全确定电动车就是让中国实现超越式发展的那种技术吗?

只有5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汽车产业,渴望超越世界强国的跨国车企,渴望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这个是所有中国汽车人的梦想。

而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可能能够成就中国人的这一理想。但是汽车行业的特点就是技术的突破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积累。电动车的技术或许不是。中国对于电动车的研发并不是始于王传福,而是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列入国家的五年规划以及863计划,中国官产学研的全力介入已经20多年的时间。中国相关人士自信技术上与西方国家可以在许多方面比肩。

攻坚战往往选择最薄弱的环节。选择电动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突破口可能就是来自于对中国目前电动车领域技术现状与世界现状比较而作出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讲,50万辆或者5%的市场份额都不是最重要的,引导中国本土企业抢占技术高地,才是重中之重。

从中国选择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全面开花的历程。从甲醇到乙醇,从鼓励传统技术的提升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从柴油到混合动力,从煤变油到锂电池,期间的人力、财力的投入自不必说,方方面面的激烈争吵更是在所难免。但是今天中国似乎抛弃了一切,认定了电动车为几乎唯一的模式。

这是一桩赌注抑或明智的选择!

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在于现实社会的能源日趋紧张,目标是降低污染保护环境。氢动力是最理想的目标,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但是,在氢动力的研发中不仅是出现了不同的歧路,而且技术研发的难度以及量产的市场接受度都让氢动力远离现实方案。

电动车也是非常理想的方案之一。从铅酸电池到镍镉电池,再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电池,再到燃料电池,从化学电池到物锂电池,哪一种方案更加技术上可靠、经济上更加可行,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混合动力是一种技术与现实的妥协和折衷,而提高现有传统燃油动力效率则是新能源技术窘境的现实突破。

从弱混到中混,从强混到纯粹的到纯粹的电池驱动,从镍氢电池驱动到燃料电池驱动,期间伴有传统燃油技术的不断突破,应该算得上是一条新能源技术的理想路线图。

因此,中国政府划定的电动车路线图似乎是一条涉及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实现最终理想目标的最佳路线图。而其中缺憾的则是中国汽车厂商在传统技术上的长期落后。

其中的博弈重要的砝码就在于技术与时间的较量:

而所有争论的焦点和质疑基本都在于对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能够取得突破并获得市场大规模认可。

由于比亚迪高调造电动车的宣传,外界一直以为电动车技术就是电池技术,其实不然。

电池技术无疑是电动车能否量产的关键问题,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即使电池技术获得解决,电动车的电机技术、电池组的管理、电控技术等等都同样需要实现突破。即使所有这一切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电动车的生产管理系统仍然是考验电动车技术能否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

而这一切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没有人能够说的清。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的萌芽和胚胎已然成形,忽视这一现实,必然让中国汽车产业永远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