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 中国企业的长途旅行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2009/7/30   浏览4098次   

对利益的追逐和对资源的占有的脚步是永远不会停下的,即便是金融海啸的侵袭也只是惊吓之后的一个短暂的停顿。

最近国内媒体热炒的是Rio Tinto(力拓)的“商业间谍”案,而上周的海外财经媒体的首页话题则是:出生于美国的Mr. Charles Goodyear,这个BHP Billiton——澳大利亚的也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公司的前CEO将不再于今年10月出任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淡马锡的CEO。

作为淡马锡聘请的第一个外国人CEO,Goodyear的即将上任曾经令很多人充满期待。创立于1974年,这家最“古老”的主权基金被认为也是商业化运作最成功的,从创立到现在,每年的平均回报达到18%,尽管最近10年以来年回报降到了9%左右,但作为近10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能够平均每年保持这样一个回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双方的声明都以“对一些战略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为由,但这件事本身至少透露了两个信息:

1、 淡马锡的投资战略正在向在全球范围内收购、控制资源性资产转移。在前几年的国际化扩张中,在华尔街的基金时代,淡马锡频频出手入股了不少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导致了淡马锡的资产价值从去年4月1日的1270亿美金陡然下降了30%到11月30日的880亿美金。所以聘请BHP Billiton的前CEO来出任CEO,实施战略转移的思路是再清晰不过了。

2、 尽管新加坡在科技、创新、市场化等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作为强势政府的代表,新加坡无论在政治、行政管理、意识形态上还是有其非常强硬、保守的一面,淡马锡的专业化、透明化、市场化运作虽然在主权基金中已经做得非常领先,但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往往保守的想法会更占上风。

淡马锡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改革的一个学习榜样,尤其是对大型中央国企来讲,国资委带队下有多少国企领导人去淡马锡考察过,有多少商学院的教材中收入了淡马锡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在今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和主权基金国际化扩张的战略步伐,不知是巧合、经验分享,还是英雄所见略同,与淡马锡的战略转移有着相似之处,从一开始的入股国际金融机构,到去年以来的聚焦在资源性资产的收购。

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已宣布了近50起超过500亿美元的海外收购或入股计划,其中有2个没有成功(中铝收购力拓和北京汽车收购欧宝),24个总值170亿美元的收购案获得了批准,21个总值为180亿美元的正在谈判和受理中,无论怎么样,这个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一些经验和教训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凡目标对象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源类大型企业和品牌企业,希望是控股式收购的,基本都不成功,而目标发展中国家,或不要求控股权的则成功概率非常高。

当然,中国企业的海外长征只是刚刚开始,由于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交易并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从更深层次的层面讲,收购和入股只是第一步,如何参与管理和战略融合,是一个更大更长远的课题摆在中国企业的面前。在这方面,已经有30多年市场化运作经验的淡马锡都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更何况年轻的中国企业。

这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飞机才刚刚起飞。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