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北京市召开“五大产业振兴方案”发布会,五大产业包括汽车、生物医药、都市型工业、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首当其冲排在第一,这在以往的规划中是没有的。有关负责人以“明年将有500辆电动车上路”来表述本地调整产业结构在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条环保路线,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好事要取得好的结果,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一、电动车市场是否已经摸准
近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未来几年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和目标。汽车工业技术更新已经刻不容缓,大力发展研发电动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革命,颠覆沿用了一百多年的汽车石化能源的旧模式,这不仅是汽车工业在技术工艺上的进步,也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新。用电能作为机动车的动力源,清洁、环保、零排放,净化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北京这次产业调整的思路,必须跳出“500辆”来考虑其可行性,首先要考虑电动车的规模,即产能。比来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F3DM电动车去年12月28日上市,销量一直很不好,至今销售量也就百十来辆。反观北汽却要在2011年电动车年产销达2-4万辆,怎么能把这几辆车消化掉?眼下的500辆的“存活”不难解决,增加部分加油站的功能便可应付。一年之后几万辆车的充电问题都要事先设计好,比如充电站的分布、便利程度都影响电动车的推广效果。记得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倡导绿色出行时贝克蓝图公共单车租赁公司风光了一把。费用低廉、异地还车模式确实给市民们带来不少的便利。但由于覆盖面不够大推广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一位有过这番经历的朋友的体会是:“如果贝克蓝图在其他城市,也许就成了,可北京实在是太大了,只是在北、东北部分地区比较便利,其他区域不行,所以效果没想像的那么好。”一个产业的调整,需要客观全面而可行的方案。
二、配套充电设施是否完善且全面
这次电动车以出租车的形式问世,应该是有很大的探索成份。探探的目的是想以出租车为试点,逐步向私家车、商务车、公务车渗透,改善机动车的能源结构。政府承诺单位、市民购买、使用电动车还有优惠:“可能从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好还必落到实处,这就要看售后服务的配套是否到位。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必须考虑,那就是给蓄电池充电的方式。
A、“立刻实现”方式。需要明确一次等待的时间,10分、20分还是更长?一般情况而言只要一次超过20分钟,推广是不是有难度?
B、“一对一”的方式。需要解决蓄电池的新旧程度各异的难题,用新电池换成旧电池的司机心里自然不爽,怎么找平衡?
C、“对号入座”方式。需要给每个蓄电池编号,随即产生地域局限性问题,住在北城的人行驶在南城发现“没电了”去哪儿充电?
虽然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如果事先能把这些细节设计合理并清晰,为迎接几万辆电动车问世打下一个坚实后勤保障基础会更有意义。
三、产品设计是否具有人性化
媒体公布的立即将上路的电动车的蓄电池,一次充电量只能跑200公里。在目前北京严重堵车的情况下,200公里能拉几个活?能不能支撑一个班?有些单班出租车,从早八、九点上路,晚上十来点才收工,200公里能否坚持下来?如果一天没结束就得考虑找地儿去充电的话,又给司机师傅带来了不便。对于出租司机来说,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明确,就是因增加充电次数增多而产生的费用支出谁来付?是出租公司、乘客还是司机他自己?……
眼下,电动车好象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一说要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肯定首先想动电动车,各厂家研发大有蜂踊而至之势。从国外同类产品的现状看,电动车的技术应该没有问题,要取而代之传统汽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需要进一步体现出来。价格?售后、包括维修保养等等,能不能让人“心动”。
总之,发展电动车应该先搞好市场调研,设计好产品本身及购买、使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环节便利并充满吸引力。只有消费者接受了、喜欢了、拥有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汽车的战略转型。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