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关注
继石羊场充电站投入运营后,近日,首批充电桩又在成都市武侯区某小区地下停车场亮相。据规划,成都要在年底前建成100个充电桩,首张“充换电攻略图”即将在主城区内铺开。
这是成都获批成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后的又一次“大动作”。在此前,成都已经连续公布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作为成都市“十二五”发展建议中的重点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或将成为成都实现“国际汽车城”目标的关键。
然而,技术难点多、配套设施不完备、市场环境不成型等问题仍然困扰这一新兴产业,如何“弯道超车”,仍是待解命题。
新能源汽车还需“爬坡上坎”
早在今年9月的全球汽车论坛上,就有专家和厂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表示“不容乐观”。据统计,去年全国1300多万辆汽车销售量中,混合动力汽车只占1000多辆。
里卡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士敏直言:当前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面临许多技术瓶颈。比如传统汽车加一次油只需5分钟,而电动汽车即使快速充电也需50分钟以上。传统汽车加一次油可以跑500公里,而现有的电池技术下电动汽车最多只能行驶200公里。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是制约其应用的“门槛”之一。与网点密集、寻找方便的加油站相比,换电站 、充电柱等充换电设施的建设仍相对空白。此前成都曾表示,将先期在全市建立5—10个充电中心、15—20个换电站、75—200个换电门店及充足的充电柱等充换电网络,然而与规划相比,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此外,市场环境的培育也 “前路漫漫”。除了电动汽车价格普遍不低、充换电及保养维修有困难外,观念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了部分电动公共汽车上路外,成都市场上还看不到家用电动汽车的身影。
德国博世公司副总裁罗兰(RolandEhniss)就曾表示,在欧洲,电动汽车发展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行为;而在中国市场,客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更多依赖政府的补贴和推广,“市场认同尚未成型。”
为新能源汽车制造“过渡期”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西方国家的诸多探索可资借鉴。
杨士敏认为,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可插电的混合动力技术最容易被市场接受。“一周五天,从家到办公室用纯电动模式。到周末的时候需要到郊区去旅行,就用一下发动机。”
日本的产业路径更为清晰:在日本,混合动力车已经销售了10多年。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5%。本田公司董事、环境安全企划室室长蓧原道雄指出,除开发混合动力车型外,日本政府的补助津贴和税收优待,也是引导市场转向新能源汽车的有力推手,“比如每一台车会补助10万日元,还可以免税。”
12月9日,成都市发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倡议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上坎”加大“油门”。借助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动,新能源汽车与成都有望越走越近。
预计到2012年底,成都将在公交、出租、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广应用电动汽车千辆以上;培育和引进整车龙头企业1—2户、动力电池生产龙头企业2—3户、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龙头企业1—2户,形成年产电动汽车整车2万辆、动力电池3亿安时、电机及控制系统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展望未来,成都的目标很明确:成为创新能力强、集聚程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地和集聚区,带动中西部乃至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