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车用电还是用油,始终伴随着能源价格的涨落而变化。外部条件的改变,似乎正是这个产业左摇右摆的理由。
1873年,英国人戴维森制造了世界上最初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比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在此后的100多年中,电动汽车几经沉浮,却最终未能敌过与它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内燃机汽车。以至于如今,内燃机汽车被称为“传统汽车”,而电动汽车倒成了新生事物。
在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的双重刺激下,电动汽车重返舞台中心。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它的回归多了几分踏实感。
2 与其在传统领域里苦苦追赶别人,不如抓住机遇,另起炉灶。
我国已经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传统汽车技术却落后于欧美日韩等汽车强国,尤其是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领域。而在电动汽车这一新生产业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则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似乎正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
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产业大佬们雄心勃勃,就连业界的小角色甚至门外汉们也都跃跃欲试。
3 电动汽车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现实却有些尴尬。
两年前就有企业声称已经生产出电动汽车并将投放市场,但时至今日,大多数的车企只是在原有的传统车型基础上改装,做出几款样车,投放市场的车辆亦寥寥无几。
技术难题、基础设施困境、商业模式谜团,给出的产业前景似乎并不明朗。如果盲目投入,“先行者”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先烈”。
4 中国企业有后发优势,但汽车巨头们一旦发力,差距可能迅速被拉大。
美国和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并且先后推出了多种试验车型。在电动汽车领域,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有着雄厚的技术积淀。
更为重要的是,汽车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诸多行业。在电池材料、电子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上,我国与汽车强国差距较大,而且这与国家的整体产业水平相关。要改变这种局面,绝非一朝一夕。
5 浙江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嗅觉灵敏的浙江民企已采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合作开发等方式,进入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制造领域。
他们中既有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努力11年的万向,也有追逐机会的新进入者。他们钻研技术难题,寻找市场突破口。也许未能迅速闪亮“登场”,但在他们灵敏的嗅觉和超强的行动力下,造车梦正向现实走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