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概念超级跑车——奥迪e-tron

来源:中关村在线       2010/12/21   浏览5990次   

 

电动车拥有悠久的历史,甚至早在汽油车发明的1881年,第一辆电动车便已诞生。虽然电动车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未能经历如内燃机般的迅猛发展,但比起传统燃油驱动,电能驱动始终蕴藏着无限的潜在优势: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能量利用更为高效,降低了使用成本;对环境更友好。此外,基于电动机在整个转速区间都能够提供最大扭矩的特性,驾驶者的加速需求能在瞬时得到满足,强劲动力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加速感一触即发。

 

在200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第一辆纯电能驱动的奥迪e-tron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款为每个车轮配备独立轮毂电机的四驱车具备浓重的跑车气质与概念车的科技感,而其4.8秒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和248公里的续航里程昭示着奥迪在电动技术上的显着研发成果。

 

随后,奥迪基于e-tron四驱概念车进一步研发,推出了e-tron后驱概念车。减少两个驱动电机的奥迪e-tron具备毫不逊色的优异表现:0-100公里/小时加速仅5.1秒,续航里程为250公里。

 

如今,以e-tron为名的奥迪电动概念车共计五款,除了先前介绍的两款车型外,还包括了适合城市日常生活的增程型电动车奥迪A1 e-tron,和接近量产的实验型超级跑车R8 e-tron以及刚刚在巴黎车展亮相的奥迪e-tron Spyder电动概念敞篷跑车。
每一款带有“e-tron”名称的奥迪车型都带有着里程碑式的可喜收获。如今“e-tron”已不仅仅是一款车的名称,而将同已经成为全时四轮驱动技术代名词的“quattro”一样,成为奥迪品牌纯电动技术的标志性符号。

 

基于奥迪整车高效战略,奥迪公司始终坚持对电动车研发的大力投入。前不久,奥迪在英戈尔斯塔特工厂启用了一个专门用于电力驱动系统开发和测试的研发中心,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新研发中心拥有多个目前最为领先的测试平台,用以测试当今最先进的电动车技术或概念。它的成立,科学合理地将参与电动车研发的技术人才集中在一起,集中式的团队研发有助于奥迪更加快速且更加高效地找到解决方案,将为奥迪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营造理想环境。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e-tron”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名副其实的纯电动超级跑车

 

此次在广州车展展出的e-tron车型是之前在2009年法兰克福亮相的四驱版奥迪e-tron概念车。在这款车型开发过程中,除了研发存储能力更强的锂铁电池技术外,为了克服电动车的固有局限性,奥迪公司采取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套包括对车身组件进行特殊设计、应用整车轻质构造理念和优化电驱组件设置在内的整体方案。这些投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纯电动高性能跑车奥迪e-tron在车展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这款概念车前后车轮分别采用四台电动机进行驱动,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四驱超级跑车在230千瓦功率和4500牛?米扭矩的推动下,0到100公里/小时的加速仅需4.8秒,最高时速被限定在200公里/小时。锂铁蓄电池存储的42.4千瓦时的电能提供了248公里的续航里程。

 

充满未来科技感的车身设计

 

造型凸显未来科技感的奥迪e-tron概念车拥有令人过目难忘的跑车身材,4.26米的车长,1.9米的车宽和仅为1.23米的车高使其充满蓄势待发之感。简约而流畅的线条打造出高度一体化的车身设计,让这款车的风阻系数达到了极低的水平。

 

车身前脸完全由大尺寸单幅散射格栅占据,并全部进行了镀铬处理,格栅上缘与LED大灯灯罩一线贯穿,并过渡到车身侧面,形成高挑而锋利的腰线,使得车辆整体上更加浑然一体。前脸两侧配有两个窄而高的进气口,沿大灯侧边曲线向下过渡,末端与前保险杠自然衔接。侧面饱满的圆形轮舱与19寸密集放射形大轮毂的视觉冲击同样强烈。位于单幅散热格栅上和后轮舱前的进气口是奥迪e-tron概念车拥有的独特创新设计,这两处进气口在一般行驶状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额外冷却空气时通过叶片打开,从而实现能效的最大化。

 

与装备中置发动机的跑车一样,奥迪e-tron概念车的车舱明显前倾,2.6米的轴距足够实现宽大的两座车舱空间,座椅后方留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重达470千克的电池组、变频器和电子设备。车顶曲面采用掀背式设计,向下平滑过渡至车尾,并装配了天窗。尾部采用包围式尾门设计,后车轮舱顺畅过渡至后保险杠上缘,强健而富有肌肉感。条形后尾灯的下缘与底部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同样进行了镀铬处理,富于神采。

 

采用了系统性轻质构造方案的奥迪e-tron概念车在具备轻质车身的同时还具备极高的强度和硬度。车身基于ASF奥迪空间结构进行设计,并采用了复合材料,车门、盖罩、侧围板和车顶均采用强化碳纤维材料打造。铝与强化碳纤维合成材料的结合确保超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完美统一:即使装备了包括四个电动机在内的电动动力总成及高容量电池组,整车的重量也只有1,600千克。这一复合材料技术还将应用于日后的量产奥迪车型。

 

引领潮流的驾驶舱设计

 

内饰方面,此次参展的奥迪e-tron概念车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独具个性。由于结构上省去了传统能源车辆所需的变速箱,也不需要万向传动的参与,奥迪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打造出尤为修长和轻质的中央通道和中控台。仪表采用悬浮设计,当汽车启动后,用于选择前进、倒车或空挡的挡位选择器便会出现在中央通道上。此外,奥迪e-tron概念车还几乎完全摒弃了包括点火装置在内的开关和其他操控部件,操作极为简易。

 

奥迪车型的驾驶舱以为驾驶者创造最好的驾驶环境为设计宗旨,这款概念车也不例外:在奥迪e-tron概念车的驾驶舱内,奥迪公司第一次采用配备MMI功能的大尺寸弹出式中央显示器替代传统仪表盘。MMI系统通过位于方向盘上的触摸感应式控制面板(MMI touch)进行控制。右侧的模拟时速表提供速度信息,左侧的仪表则告知驾驶者电力使用情况。中央显示器则在状态栏中显示行程,以及来自信息娱乐系统和导航系统的所有重要信息,清晰而全面。空调控制单元位于方向盘右侧上方,温度和通风信息由显示器显示,该系统的控制也是通过触感滑动完成。
乘坐于其中,赛车用桶状座椅的侧面支撑将驾乘者包裹得非常舒适。雪白色和白兰地酒色两种浪漫的色彩与高品质的内饰材料一同将动感与高雅完美结合。

 

不亚于传统高性能超级跑车的强大动力

 

驾驶动力永远都是奥迪跑车用户最为期待的,而奥迪e-tron概念车的动力性能令人惊叹:四台总输出功率达230千瓦的异步电动机确保其性能不亚于传统超高性能跑车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4.8秒。按照实际行驶的路面状况,系统将选择性地将扭矩传输给不同车轮,实现出众的牵引和操控性能。根据奥迪e-tron概念车的轴载分配,其牵引力在正常情况下明显偏向后轴:后轴获得70%的动力,前轴为30%。不过如果某个车轮发生打滑,四个中央控制的电动机就会进行动力调整完全具备奥迪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的强大优势。

 

此外,每个电动机均配有冷却系统:两个拥有独立冷却系统的电动机位于后轴后侧。另两个电动机直接安装于前轴上,冷却系统位于其前侧。这一套特别的组件前后重量分配为42:58,实现完美的平衡,有助于提升车辆的驾驶动力性能。
车用电池置于后轴前部,在确保理想轴载分配的同时,保持了整车的紧凑设计。电池组的总容量达到53千瓦时,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可用电量被控制在42.4千瓦时。同时,电池系统采用了水冷技术以优化性能,并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

 

专为电驱系统设置的技术与最新电池技术完美结合,实现了可观的无间断行驶里程:根据欧盟标准,该概念车的续航里程为248公里。

 

方便自如的操控性

 

四个安装于车轮的独立轮毂电机除了使车轮获取更大牵引力外,同样也实现了对汽车横向动力的智能控制。与传统quattro车型所采用的运动差速器类似,奥迪e-tron概念车采用的扭矩矢量控制系统旨在为每个车轮制定独立的加速方案,在提升驾驶动力的同时确保行驶安全。对于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的情况,系统能够通过瞬间制动或增加动力得以校正。即使在离心加速度很大的情况下,过弯依然犹如同轮下有轨道一般稳定。

 

在底盘方面,前轴采用双A臂,后轴采用锻造铝质的梯形多连杆这种设计已经在赛车运动中得以印证,是实现高灵活性、高精确度主动转向的可靠基础。悬挂中弹簧和减震器的调教均偏向运动性,但不失舒适。在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的配合下,齿轮齿条结构的转向转向机不但拥有直接而精准的驾驶反馈,并且拥有更加合理的转向力度。为了与其跑车气质相匹配,奥迪e-tron概念车使用了全新设计的19寸轮胎。前轮的235/35轮胎和后轮的295/30轮胎能保证车辆有足够的抓地力。

 

满科技感的前大灯拥有全自动车灯辅助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为装备一个与高性能电脑相连接的摄像头,通过探测前方来车、车道识别,能见度识别等来调节灯光。如果前方来车,系统会自动将远光灯照射角度适当地向下调节。转向灯系统还能根据导航信息自动激活转向指示灯。此外,奥迪e-tron概念车摒弃了传统的雾灯,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对近光灯的智能调节,扩大了照明的幅度。

 

高容量电池组及能量管理系统

 

作为电动车行驶的动力源泉,奥迪e-tron概念车的蓄电池技术也处于领先水平。除了致力于减轻电池重量、提高电能存储量和性能,从而进一步优化电池使之达到车用标准外,针对电池固有的容量限制,奥迪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实际行驶需求做出反应的能量管理系统,用于控制悬挂、功能性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等的所有功能,对能量进行更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