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谁将是下一个“自行车王国”?

来源:新闻晨报      2010/12/23   浏览8426次   

中国在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自行车越来越成为“濒临绝种”的交通工具。当年的“自行车王国”走到这一步,也自有其必然之理。毕竟,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私人汽车时代之前诞生的,根本没有足够的设施应付私车的挑战。现在除了大建公路外,就是因地制宜,把过去用于其他目的的设施改成为私车服务的设施。停车位就是一例。当一个车位缺少的城市要安置这么多私车时,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公路两旁辟为停车位。这些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多是自行车道。也怪不得,私车越多,自行车就越没有去处。

 

之所以如此,大概还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学的。比如,在美国的大城市,道路两旁多是停车位。你进城办事,如果时间不长,喂足路边的自动收款机,可以停两个小时。这些停车位使道路变得狭窄,拥堵不说,在停车位外侧(左侧)骑车也非常危险。我刚到美国时听到一个官司:受害者合法地在道边停车位外侧骑车,盯着左侧的交通,没想到右侧停着的车突然开门,一头撞得鼻青脸肿。

 

如今风气大变。近读《纽约时报》周末版,看到纽约治理交通的措施,并且有明确的图示。其核心精神就是拆掉道边停车位,给自行车让路。这一规划之“极端”,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新设的自行车道,要占用一到两个机动车道。这样改起来成本很低,在道路上划线即可。一些很宽的通衢大道,则要禁止机动车通行。

 

把机动车清走后,这些大道被划成七条路。第一条是交通步行执法路,供交警巡逻抓获那些违章停车者,罚单所得正好支付巡逻人员的费用;第二条是单脚滑车、旱地溜冰板、赛格威(segway)的专用道路;第三条则是地道的“马路”,骑马之路是也!第四条是跑道,是伺候我这种长跑爱好者的;第五条属于禁行道,警察巡逻,违章者罚款95美元;第六条是婴儿车道,遛孩子专用;第七条是自行车道。至于机动车,则仅限于出租车、送货车等必要车辆,可以在道路两旁的便道上临时停留。

 

这种设计,和传统的城市道路正好相反: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占据道路中心,机动车被作为特例挤到道路两侧暂时停留。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罚款,不仅重,而且及时,很难逃过。中国大城市违章停车是出名的,很少挨罚。其实,违章停车的罚款收入,正好供城市补充警力、严格执法。我在美国有若干经验。一次朋友来访,把车停在附近公路边,也喂足自动收款机。但到办公室聊了一个小时,回来车已被拖走。原来那是特别停车处,收款机颜色不同,时限也短,天黑稍不留意,车就没了,要缴纳100多美元,跑老远的地方拿回来。另一次去买外卖,餐馆前无处可停,索性停到一个保留车位上,算算最多三四分钟。等拿了外卖回来时,一辆大拖车正停在我车后面、准备下手呢。我连声道歉。那人看看我,说了声“算你运气”就走人了。如果执法都这么严格及时,有几个敢乱停?

 

纽约的新规并非特例,而不过是反映了后工业的国际潮流。这就是城市交通的“哥本哈根化”。哥本哈根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和文化运动,使市内通勤55%为自行车。哥本哈根的设计者因此被请到世界各地帮助设计交通体系,影响遍及全球。纽约就是聘请哥本哈根设计师的城市之一。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早已为汽车社会量体裁衣,眼下步行和自行车运动发展迅猛,既有设施一时招架不过来。哥本哈根一度出现自行车拥堵,进而开始首创自行车高速公路。纽约的中央公园、河畔公园等地,也出现步行拥堵,所以一些通衢大道要改造成步行者和骑车人的天堂。当然,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和庞大的公交体系、特别是地铁网络分不开。但交通的非机动化已成趋势。眼下,中国以北京为首的不少大城市都面临如何“治堵”的困扰,对这一新的世界交通发展趋势,不可不察。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