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欲降PM2.5 城市需普及电动汽车

来源:电动汽车网      2012/2/22   浏览933次   

  

  在现阶段,以政绩为引导,以控制全国、数个行业或一个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目的的环保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经济地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一刀切”式的控制要求是粗放得不能再粗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措施、盲目得不能再盲目的控制手段,虽然“政绩”能够实现——因为仅电厂的污染物减排的要求就可以达到全国减排总量的要求,但灰霾天却不为粗放的环境管理买账,“十一五”实践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


    控制PM2.5必须采取协同控制和复合控制的手段。协同控制就是要由以城市为主要控制对象,进入到城市为主的区域协同控制,既要区域联合也需要公民发挥作用,包括生活源排放的污染控制如烤羊肉串的污染也要控制以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


    复合控制,就是多污染物控制,要对烟尘、气态污染物进行全面控制。如对交通污染源,不仅要在机动车本身的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使用的燃料的质量上、城市功能区划、交通道路的规划设计上、交通系统的优化上以及交通者行为引导上。再如,在建筑上不仅使用建筑涂料、油漆要环保,生产厂家也应加强产品密封各环节都加强严格控制。


    事实上,控制PM2.5 就是要打一场全民攻坚战。电力行业与PM2.5 休戚相关。首先,电力行业是减少PM2.5污染的重要行业。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力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贡献越来越大,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将是解决PM2.5的强大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电力行业对环境质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低效率、高排放、高污染的直接燃烧煤炭的方式,转换为清洁的电能加以利用;二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减少煤炭的使用;三是通过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社会综合控制污染水平的提高。如当电动汽车在城市得到更大应用时,城市环境质量将发生质的改善。

    其次,电力行业是产生PM2.5的重要行业之一,但影响在不断减小。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燃煤电厂是排放SO2、NOX、烟尘的重要部门,随着煤炭转换为电力比重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燃煤排放将更多转变为电力排放。目前,电力SO2排放占全国SO2排放总量的比例为42.4%,NOX排放约占三分之一强,但从文献来看,火电排放已不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产生霾的主要原因,这得益于电力工业的结构、布局调整以及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


    电力工业的污染控制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从烟尘控制看,新建电除尘器的效率一般高于99.5%,在“十一五”期间,在年均火电装机增长13.8%的情况下,烟尘排放由20多年来的年排放350万吨左右快速下降到160万吨,每千瓦时烟尘排放由1.8克下降到0.5克,根据欧盟委员会《大型火力发电厂污染物控制最佳可行技术参考文件》以及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实测分析,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对细颗粒捕集效率都能达到95%以上,加上湿法脱硫装置的除尘效果,对PM2.5的平均综合去除率可达97%以上。


    再从电力行业SO2、NOX治理来看,与2005年相比,2010年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74万吨(全国下降364万吨),火电单位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由2005年的6.4克下降到2.7克,好于美国2009年每千瓦时3.4克的水平。2010年全国电力NOx排放量约950万吨,相比2005年增加排放210万吨,但火电单位千瓦时NOx排放由3.62克下降至2.78克,减少0.82克。烟尘、SO2、NOx三项污染物合计年减少排放了360多万吨,且由于燃煤电厂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供热电厂外,新建燃煤电厂已不在城市建设,原有的老厂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压小”、“替代供热小锅炉”等措施,对于减少PM2.5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应科学控制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为解决PM2.5污染再立新功。

    一是要加大火电厂NOx控制力度,优先在城市区域、联防联控区域加装烟气脱硝设施;二是加大脱硫脱硝装置运行管理,保障稳定的脱除效果;三是从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联合控制的思路出发系统提出污染控制技术路线,使污染处理装置效果达到最优组合;四是继续科学修订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化控制目标,达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制定环境效益差且花费巨大、不科学又难以达到的过严排放标准。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