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贵州电动车的保有量在50万辆以上。业内人士分析,预计未来五年内,贵州省电动车产销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直指500万台,价值150亿元。这一市场前景,让不少外地电动自行车厂商趋之若鹜,纷纷在黔投资建厂。
然而尴尬的是,“1999年版”电动自行车国标已严重滞后,“新国标”又尚未出台,从而极大地制约了贵州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也让商家陷入等待与观望……
调查:“电动车蛋糕” 到底有多大
今年7月,“浩洋娇子”车业落户夏云工业园区,一条过渡性总装线已经投产。至此,贵州已初步形成了“龙行天下”、“兴国动力”、“红贝蕾”、“浩洋娇子”、“玛拉克”等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及“浙江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的电动车电池研发基地。这些企业的投资商来自港、渝、浙等地,无一例外均瞄准了贵州及周边市场。
贵州省电动自行车流通商会会长余志军告诉记者,大约在2006年,在平原地区基本饱和的电动自行车开始瞄准了贵州市场,但由于性能难以适应贵州山区的特殊需求,电动自行车一度“败走”黔地。经过改进,功率更大、续航能力更强,能适用于山区爬坡的电动车逐渐受到贵州消费者欢迎。
雅迪电动自行车贵州总代理周厚禄经理,曾常年从事摩托车销售生意。他曾亲自见证摩托车在黔销售的“爆发式”增长:2003年,摩托车在黔年销量约为25万辆,三四年后增至40万辆。
据他的判断,比起摩托车在环保等方面更具优势的电动自行车,很可能将复制“爆发式”的增长路径。按全省4000万常住人口、15%的拥有率来测算,未来五年贵州电动车市场需求将达到500万至600万辆;按每台3000元来计算,“蛋糕”将达到150亿元。“如此大的一块蛋糕,怎能不引来群雄争抢?”
现状:“旧国标”条款 不少脱离实际
“99版”电动自行车国标对于整车主要技术性能有如下规定:最高时速应不大于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千克,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性能……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这些限制已经被各地电动车企业默默打破。
以重量为例,电动自行车通常以铅酸电池作为电源,其次就是锂电池。铅酸电池的储能水平为每公斤30瓦时,储存一度电需要的重量为32公斤,“仅是电池重量就超过了’老国标’中的整车限制重量。”而这样一个电池(48V)所能提供的动力,仅能在平路上行驶,稍微有点坡度,或在载人的情况下就跑不动了。目前在贵州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电压大约为60V至80V不等,48V的仅为少量。“配备较高电压(的电池),才能提供适应山区特有地形的骑行动力,否则就不是人骑车,而是人推车了。”
在速度上,“老国标”限制的20公里时速,已经不能满足广大骑行人的需求—— 一个体能、力量较好的年轻人,很轻易就能把普通自行车骑到25至30公里的时速,如果把电动自行车的速度限制在20码以下,就和骑普通自行车没有区别,也就谈不上更加便捷和快速了。
在贵州95%以上的电动自行车中,脚踏骑行功能都已取消。从生产角度讲,每一副中档配置的脚踏,成本大约在40元左右。对于生产者而言,设置脚踏骑行功能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而言,脚踏功能纯属多余,因此,“老国标”中对于脚踏骑行功能的要求,已严重脱离实际。
余志军认为,如果严格按照“老国标”的要求来生产电动自行车,经营者卖不出去,贵州的消费者也不会买账。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电动自行车企业都已经“逾越”了“老国标”的相关限制,对正在拟定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更为关注。
问题:无新标准指导 本土配件难产
被夏云工业园完善的交通、配套、服务所吸引,余志军和他的伙伴选择了在此建厂。不过,他的生产线目前只能用于组装,九成以上的车架、电机、外塑配件全部需要从浙江运过来,“与其说是贵州制造,不如说是贵州组装。”
余志军说,贵安新区、都匀市、铜仁市大龙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备选厂址。然而,由于受“旧国标”的制约,适合平原地区使用的电动自行车配件,并不为山地多、坡度大的贵州所用。截至目前,除组装厂外,贵州能提供电动车配件的上下游链条均没能成型,约90%的电机、大塑料件、车架均为“浙江产”。余志军说,没有新标准的指导,已成为贵州电动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的“瓶颈”。
期待:新国标出台前应有地方规划
近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宣传部研究处主任郑晓玲表示,新国标有望在2013年年底出台,车重上限、时速上限等多项技术指标将上调。
她认为,“旧国标”的确已无法适应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形势。如严格按照这一标准,目前上路的电动车产品中95% 都将因为重量和速度“超标”而被列为“不合格”产品。从2011年开始,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起草工作就一直在紧张进行。草拟的国家标准将对电动自行车作出如下规定:电动自行车上设置不可拆卸的断电装置,一旦车辆时速达到26公里,将自动断电,确保安全;电动自行车分为助力型、智能型和纯电动型,三类车的质量分别限为40千克、45千克和55千克(均不含电池重量)。新标准出台后,基本上能将市面上80%的在售电动自行车涵盖进去。
夹在新旧国标之间的电动自行车,将如何“突围”?今年7月中旬,贵州省电动自行车流通商会向上级有关部门递交了报告,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充分考虑贵州的地形地貌及省情,因地制宜制定、评估贵州电动自行车发展规划,助推行业蓬勃有序发展。“国标‘风向’不明朗,这很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一位厂商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