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汽车城积极进行新一轮产业布局欲作“创新城”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3/8/26   浏览4341次   

 

绿荫环抱下的低层小楼,有的办公室甚至没有空调,位于嘉定新城的“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里,即使是周末,也有许多年轻的硕士、博士们在加班。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目前已聚集了60多家企业,最小的是仅一人一台电脑一个项目的“小鸡蛋”。虽然按一般常规,这类“鸡蛋”孵化出的“小鸡”最后产业化成功的比例并不高,但产业的未来,却很有可能源自这些创新项目。

 

 

嘉定汽车城

 

与中科院合作的“育成中心”,只是嘉定区目前6个被评为“市级孵化器”中的一个。该区从去年起宣布启动支持创新创业的“大孵化器”战略,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在全区整合20万平方米“孵化”基地,设立多元化的“研发+投资+服务”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与此配套的是推动“创投”资本和“孵化项目”对接。区政府自身成立了12亿元资金规模的“嘉定创投”,其中1亿元为天使基金,专投优秀创业企业,最高500万元,重在扶持,不求回报。而“嘉定创投”的杠杆效应,吸引了600余家各类投资机构汇聚,管理资金总量已达700多亿元。

 

“孵化+创投”,成了嘉定产业调整押宝的“新篮子”。嘉定传统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去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632.7亿元,仍占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9%。但决策者们脑子却很清醒:虽然现在汽车产业不算是“夕阳产业”,但绝不能把“宝”全押在这只“篮子”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必是科技型、创新型的新兴产业,如果不“未雨绸缪”早作谋划,难保以后不成为第二个“底特律”。

 

进行产业多元化布局的第一步,是请回科技“国家队”。上世纪50年代嘉定曾建设“科学城”,迎来8个国家级科研单位落户,但后来这些“国家队”陆续将主体迁往市区,人去楼空。要发展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转型,请回科研“国家队”变成了共识,近年来轨交建设、嘉定新城建设等也为“国家队”归来提供了条件。从2007年开始,嘉定区实施“回归计划”,出台一系列包括调拨科研用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奖励等在内的“引凤还巢”政策。很快,10家国家级研究院所与研发中心“凤还巢”,不少院所不仅将总部搬回嘉定,还建立起了新的研发基地。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早先在嘉定只有2万平方米“总部”建筑,“回归”后的“新基地”总面积达到近30万平方米。如今,“国家队”效应已初步显现,全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5家,占全市总量的9.2%,工业总产值中科技企业产值占48%。而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嘉定承接了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软件等5项。

 

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的第二步,就是启动“大孵化器”战略和打造支持创业企业的“金融硅谷”,为科技和创新插上产业的翅膀。嘉定与国内知名的创业组织、创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参与各类全国性活动。“上海嘉定科技博览会”已连办6届,规模越来越大,累计实现了600多个科技项目对接,214个项目达成协议。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各类“创投基金”也开始汇聚,预计很快就将达1000亿元的规模,和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现良性互动。

 

嘉定“创业者天堂”的名声已悄然渐起,各类“孵化器”里正孵化着也许对产业未来至关重要的“金蛋”。良好的创业环境也使得目前最具活力的电商类企业纷纷聚集,目前已注册电商企业1万多家,其中名列全国前500的就有200多家。全区已有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企业8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有2家,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的有10家,占总挂牌数的七分之一,还有200多家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已进入改制程序。嘉定的未来,不仅仅是“汽车城”,更是“创新城”、“科技城”。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