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级贫困县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成了拉动其县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地这个产业发端于世纪之交,如今已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数据显示,2013年,丰县电动三轮车产量超过500万辆,占国内电动三轮车市场份额的6成以上。
“2014年可能是丰县电动车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元年。”据丰县电动车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天翔向记者透露,新的机遇是,今年10月份,江苏省着手启动了电动三轮车省级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丰县被指定参与其中,“掌握了行业标准,才能掌握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的主动权”。
韩天翔告诉记者,作为全国规模较大的电动三轮车生产、研发基地和配件集散地,丰县为其电动车产业设计的“五年规划”中明确,将建设“一区、一城、两基地、四中心”。一区即一个电动车产业园区,目前建成规划的1/3,入园企业40多家;一城即一个集销售、展示、文化于一体的电动车城,占地700亩的展销区现已投入使用,入驻商户180余家;两基地即江苏省电动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和江苏省新型工业化基地,相关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四中心指研发中心、电动车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检测中心和物流中心。
“丰县是省级贫困县,但贫困不代表没有后发优势,我们有信心把丰县的电动车产业园做成国内实力最强、环境最优的产业集聚区,也有信心能引领丰县乃至全国电动车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丰县县委书记邱成表示,“世界电动三轮车、电动专用车看中国,中国电动三轮车、电动专用车看丰县”。
从第一辆电动三轮车到电动车大县
丰县第一辆电动三轮车是康云清造的。1999年底,时年55岁的康云清创业,尝试在人力三轮车的基础上改装电动三轮车。到2002年初,他成功组装出当地第一台电动三轮车,并把这个处女作卖给了县东关做生意的老宋。而今,这辆车被摆在了丰县电动车博物馆里,成了一个“小时代”的标本。
69岁的康云清,现在是徐州百事利电动车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第一个吃螃蟹的百事利公司,顺理成章地成了丰县电动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当地电动三轮车产业已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配件加工再到整车装配和销售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丰县本土的电动车制造企业中,靠家族式管理的现象较为常见,且单个体量有限。“管理层日趋老化的家族式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管理层的改造难题。”韩天翔认为,上一代人多半是最初的创业者,管理观念和创新意识已不大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大企业,对本土企业或多或少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会加大本地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据了解,丰县现有各类电动车企业520余家,绿源、小刀、新日等国内知名品牌已在丰县设立生产基地。
韩天翔告诉记者,丰县电动车产业是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仅电动车产业园内进入列统管理的43家规模电动车企业今年1至9月份的销售收入就近40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不仅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物流、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也引来了周边地区及外省打工者的流入。”
丰县谋求省级地方行业标准话语权
产业界有个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做大了规模的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开始谋划在行业标准上的话语权。
“别看近几年电动车产业发展势头猛,其实也是一直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这是韩天翔讲的实在话。康云清也认为,由于电动三轮车行业门槛低,市场尤其是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市场需求量大,这才造就了这个行业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但统一行业标准的缺失也造成了各产品间的相互配套能力差,“这也是为什么会出数十个系列百余个品种的原因之一。”
“江苏的电动车产业起自苏南地区,产业发展也是较早的省份,但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韩天翔称,早在2008年,他们就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省级地方行业标准,如今经过丰县、徐州市及江苏省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电动三轮车行业江苏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终于破冰启动了,而丰县被指定参与该标准的制定。
“没有行业标准时盼标准,有了标准也有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剑。”韩天翔忧虑的是电动车的归属问题。他认为,若将其归为非机动车,整个电动车行业还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至少十年,“毕竟我们有着广阔的农村市场和西部待开发的市场需求”,反之如果归为机动车,情况就不容乐观。他偏于前者。
丰县电动车行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即颇为看重行业标准问题。两年多前,由协会制定的《丰县电动车行业协会联盟5项标准》,对包括车架、车厢、直流电机、控制器和正三轮电动车在内的5个产品提出了指导性标准,在当地延用至今。韩天翔亦称,从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已出台行业标准的省份,电动车产业发展都得到了较好地促进,“如果江苏省级地方标准能够尽快出台,这对于我们电动车产业将具有史无前例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