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别让电动汽车的“机遇”变成“挑战”

来源:腾讯汽车      2015/1/14   浏览10010次   

 

1月13日,以“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5)在北京举行,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出席论坛,并就“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发表主题演讲。

 

万钢首先介绍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情况。我国截至2014年末,已累计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万辆,其中,2014年新增产量达到8.49万辆,特别是“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私人消费市场提速,值得认真关注”。在示范推广方面,30多个示范城市与地区中,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都是推广电动汽车超过了5千辆以上。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已经制定电动汽车的标准78项,包括整车、基础、系统、接口、基础设施等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现以建成充换电站506个,充电桩群3万多个。

 

在万钢看来,目前,新能源发展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这种判断不仅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趋势,更源自美、日、欧在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新进展。“德国坚持一百多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不变,包括日本提供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包括燃料电池的补贴,这些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推动政府之间互相的交流沟通,互相来学习、借鉴。”万钢表示。

 

对于电动车领域新型的租赁商业模式,万钢给予很高评价。据他介绍,目前中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在电动车的租赁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够作为激发市场潜力的亮点,租赁服务,包括分时租赁、分期租赁这些方式,将以运营调度实施监控、客户服务、交易支付、安全保障五大平台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电动汽车私人领域市场化。

 

近年来,IT与汽车的融合,成为一大行业热点。万钢表示,无人驾驶汽车、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的联手,是汽车行业最为显著的趋势,而电动车,则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最好的载体”。

 

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整车造型和制造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问题,万钢透露,根据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方案,四部委将共同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专项,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与此同时,他们还将搭建公共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

 

“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同样是一个窗口期,抓住这窗口这个机遇就是你发展的机遇,度过了这个窗口,那你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挑战。”万钢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万钢:尊敬的陈清泰会长,各位在座的新老朋友、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在座的我都太熟悉了,我们曾经在一起,15年前就在一起讨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今天能够在新年伊始,在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重要论坛上,来共同再一次探讨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际发展趋势。我们的市场和我们众多现在的和未来的电动汽车的用途,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感到十分高兴。我代表科学技术部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觉得百人会是一种新型组织,一个很有效的创新。百人会成立虽然时间不长,成立那天我也参加了,刚才清泰同志很谦虚介绍了百人会的工作、性质和这方面内容。但是我自己的感受,百人会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上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百人会为我们共同提出了问题,推动我们进行了交流为政府、为企业、为市场甚至于每个用户提供很好的交流和建议。

 

百人会注重于三个重大的方向,我是自己这么想。

 

首先,电动汽车商业化的瓶颈到底在什么地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今后怎么发展?我们全球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动力电池、插电式怎么发展等等,提出实施问题和方向,对各种技术路线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受到应该感谢我们在百人会各场合,来自于机构、院校多领域的精英,他们胸怀大局肩负使命,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因为你们工作有效推动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企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高价值多维度的研究课题,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这是十分重要。

 

总结过去这一年来电动汽车发展,我觉得一个新起点一个新跨越,一个新常态。全球都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取得新成就,也为未来共同探讨新的生态,这里边开放和创新成为了主題曲。我们来回顾一下无论是在美国、欧洲以德国为代表,日本,都对电动汽车做出了新的政策决策,同时在推动它这个方面,我所说的这一些,实际上并不完全,但是大家看到在全世界和主要国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共识,这一点是我们大家工作深感体会,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德国坚持一百多万辆的目标不变,包括日本提供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包括燃料电池的补贴,这些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推动政府之间互相的交流沟通,互相来学习、借鉴。

 

中国政府在2015年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新举措、新措施、新政策,这里边确实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从国务院到各部门联合,都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税局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去年年初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亲自调研批示,在马凯副总理亲自协调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推广的政策更加深入系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免购置税政策,放宽新能源生产准入、政府机关采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补贴政策、充电设施建设、各示范城市配套政策都落实到位,新政策针对性更强,更加具有长效机制也极大提高了产业的信心,有效也推动了产品技术的提升、市场环境培育、商业模式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说我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都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期。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同样是一个窗口期,抓住这窗口这个机遇就是你发展的机遇,度过了这个窗口,那你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挑战。所以我们要辩证来看待机遇期,不能说这个机遇持久一辈子,是不可能,否则就不称为机遇。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提升期,美国汽车销量达到了全球领先,达到了28万辆,德国即将要开启电动汽车商业化的进程,现在已经到了2.5万多辆,刚才大家在外面展览会上看到主要汽车生产商,包括奔驰、大众、宝马以及他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都开发了很多的先进的电动汽车,日本的继续全面领跑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产业。

 

中国截止2014年底已经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万辆。其中,2014年的产量快速增长,大概是84900辆,这个数据是根据我们国家机动车整车出厂的合格证的统计来算的,因为电动汽车,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统计机构。从示范推广力度比较大的,我们可以看到,我这里列了所有的30多个示范城市与地区当中超过千辆,其中超过万辆的也有一些城市或者接近万辆。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都是推广电动汽车超过了5千辆以上。

 

从产量来看,6月份7月份开始加速,9月份加入了万辆的级别,到了上个月已经达到了。从结构说起来,现在还是纯电动汽车比较多,中国和国际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公共和私人的比例现在还是公共使用比较多,比如说纯电动的客车、混合动力的客车等等,但是从今年下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加速,就是私人汽车市场的快速启动,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去关注。

 

我们目前已经制定电动汽车的标准78项,包括整车、基础、系统、接口、基础设施等等,现有的充电站,我看了充换电站已经有506个,充电桩群3万多,充电桩少一点,可能还得要加强一点,因为十万个车,至少十万个桩子是要有的。

 

从内生发展上,从整车厂产品开发到电动电池能量密度,包括动力电池的产能在快速发展。能量密度达到了一个世界同步,成本价格逐步在降低,我觉得相对于成本价格说起来,保质期、耐久性、长期性还是十分重要的,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除了私人市场发展快速之外,租赁逐渐形成共识。我今年年初访问法国,我专门去看了一下法国租赁车,我顺着一条走,每隔300、500米就是一个租赁站,每隔300、500米就有一个租赁站,我感到很好奇,走了5、6公里,一直有这个情况,我们参观了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已经有3千多辆车,有1200多个租车还车点,它平均每个租车还车点就是3、5辆,遍布为大家可获取性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什么时候要车我能找到他,还车能很近还了,这样用不着自己去买这个车。

 

日本从2013年10月份至今已经有一万多辆参加了电动车租赁项目。中国也是推广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激发市场潜力的亮点,租赁服务,包括分时租赁、分期租赁这些方式,以运营调度实施监控、客户服务、交易支付、安全保障五大平台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电动汽车私人领域市场化。一些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问题,由于交通阻塞的问题,也由于停车场等等问题,不得已采取限制汽车这些做法,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们想开车的人能获取他的车就成了汽车界共同讨论的问题。

 

在2014年下半年的时候,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杭州探索的电动汽车自驾式分期租赁的商业模式,因为这个商业模式,2013年的时候,他们介绍给我,我也很鼓励,目前投放了5千多辆车,直接用于分时租赁1850辆车,同时建立了立体的租赁车的车库,也建成了平面的站点,我希望他们今后在高铁站、机场都有这样很便利的措施,使人们能够很容易获得,顾客得到服务,企业得到利益。

 

跨国技术开放和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