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能瑞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打造完善使用体验

来源:中国客车网      2015/6/25   浏览10928次   

[摘要]在新能源产业盛行的今天,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与燃油机动车相比,电动汽车清洁、环保、省钱的优点愈加凸显,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的电动车充换电站仅为506个,充电桩3.73万个,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所带来的影响已愈发明显。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一步,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新能源产业盛行的今天,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与燃油机动车相比,电动汽车清洁、环保、省钱的优点愈加凸显,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的电动车充换电站仅为506个,充电桩3.73万个,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所带来的影响已愈发明显。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一步,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让汽车充电更安全、环保、快速、便捷、经济……”这不仅仅是南京能瑞未来的产品发展战略,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行业发展前景。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客车技术展览会”上,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携旗下多款产品亮相上海,全方位展示了南京能瑞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领域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研发实力,为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带来了高效科学的解决方案。

 

掌握关键技术,抢占市场前沿

 

 

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研发、制造,充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充电设施承建运营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的企业。公司紧随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的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及推广。

 

本次上海国际客车技术展览会上,南京能瑞携旗下多种类、多规格的充电桩产品亮相,彰显安徽恒瑞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创新与研发实力。其中能瑞电动汽车一体式直流充电机及能瑞便携式交流充电机作为主打产品参展,一经亮相即吸引诸多行业及媒体人士的广泛关注。

 

能瑞一体式直流充电机具备完善的人机界面,7寸触摸屏可直观显示充电机工作情况,保存系统出现的报警及故障信息。此外,该产品输出电压连续可调,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配置。能瑞一体式直流充电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配置灵活、方便扩容。在“互联网+”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作为电动汽车的必备配套设施,充电桩在设计之初也考虑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使用情况。能瑞一体式充电桩具备以太网、GPRS、CAN等多种通信方式,方便充电站的运行监控及智能互动平台服务智能监测并实时调整输出参数,满足电动汽车电池动态充电需求。

 

能瑞在展会上另一款明星产品为便携式移动交流充电机,该产品可随车携带适用于电动轿车、电动出租车、电动中巴、市政车辆等,产品设计理念即为中小型车辆提供便捷的电力快充服务。

 

产学研一体化,久经市场考验

 

自2008年起,南京能瑞公司大力投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研发、组成了由50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并聘请行业专家、国内知名院校博导、教授形成外脑,不断提升研发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目前,公司已有充电机产品全部独立的知识产权,已申请或取得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软件著作权25项、发明专利4项,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与优异的售后服务表现,南京能瑞与国内大中城市的多家公交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广受用户好评。2014年,公司产品连续中标国家电网公司充电设备采购项目。基于产品在技术上已和国内著名车企实现了互联共通,能瑞为北京电力公司昌平公共分散补电、充电站、大兴电动出租车充电站、海淀高科技园区公共充电站的建设提供配套产品。2014年11月,能瑞公司成为北京APEC会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制定供应商。目前,能瑞系列产品已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多地广泛应用。能瑞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根本,注重系统整体方案的解决,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具有优良性能、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的三优产品,为提升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做出积极的努力。

 

自成立之初,南京能瑞始终以实行规范化管理,营造团结、合作、友好的工作氛围,致力于建设和谐有序的企业文化,设立了高效优化的项目组织结构,笃信“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创新——追求卓越,合作——实现共赢”的精神,向做领先产品,创一流企业,获最佳效益,争行业先锋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许江琴)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