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世:2016电动汽车或迎增量缓冲年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5/12/16   浏览10678次   

[摘要]发展电动汽车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欧美车企的一个机遇。

 

首先应该认识到,发展电动汽车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欧美车企的一个机遇。对于传统汽车生产而言,能否掌握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核心技术是保持行业领先的标志,而在这方面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和欧美车企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很难实现赶超。相比较而言,研发电动汽车相对简单,一是因为零部件较少,二是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中国车企与欧美车企的差距并不大。只要中国自主品牌能够致力于核心技术研发,还存在赶超欧美车企业可能。

 

拥有了这种信念,在接下来的缓冲期,中国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要做的就该是调整发展方向与方式,抓紧时间培养起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正向的研发能力,投入精力、财力与时间去研究、归纳、判断,把缺失的核心技术补回来,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引领。

 

同时,应该尽快建立并完善电动汽车检测评估体系。到2016年,累计会有3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路上跑,这些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水平差异较大,经过几年使用后,必须像燃油车一样得到应有的重新检测和认证,确定其技术状况。通过车辆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确保这30万辆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营,避免发生严重事故造成负面影响。

 

类似的检测评估不仅政府要做,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也要做。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一定要树立起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任的形象,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有能力企业应保证对自己生产的电动汽车像传统汽车一样进行年检,对产品的动力性能进行抽检。

 

有一句话叫作“你要进入世界杯踢足球,一定要和强手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练出本事,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光要向内挖潜,也要向外寻求动力,即鼓励竞争者加入。首先在国内方面,鼓励一些非车企加入,它们的优势一是管理团队年轻、敢想敢做,第二有资金,三是有成功做企业的经验,把它们拉入到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形成“鲶鱼效应”。在国际方面,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把国际车企放进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品牌的发展潜力,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地害怕“狼”来了会把“羊”吃掉。

 

来源:盖世汽车网


(责任编辑:许江琴)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